2019年日更第195天
01 古迪逊定律:人生中的第一个管理问题
1.概念:古狄逊定理
英国证券交易所前主管古狄逊,针对这种情况说:不做累坏的主管。管理是让别人干活的艺术。“古狄逊定理”,应该是你从员工到经理必须学会的,第一个定理,也是衡量你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必经的第一道生死门。
你犯了几乎每一个初级管理者都会犯的错误,这个错误就叫:放着我来。拿主管的工资,抢员工的工作,你越来越忙,甚至成为瓶颈,但员工却没有成长,更没有成就感。
运用:迈过第一道坎的三个建议
第一,明确分工。
所有的具体工作,都要合理地安排给员工,不要有“我擅长,我来做”的心态。给自己清晰的定位。比如,每天花2小时审阅代码,然后有针对性地辅导员工,安排经验分享。再比如,陪同拜访重要客户,下属主导,自己支持。等等。同时,接受可控的错误。把一定范围内员工犯错的损失,当成团队培训的成本。
第二,轻易不动手。
我在微软时,有任老板人称“老华”。有一次,我写了份重要的报告寄给美国,先发给老华。老华回信,提了很多意见,但就是只字不改。于是,我根据意见改了好半天,发回去。然后他的意见又来了。就这样来来回回。为了一份报告,我俩留在办公室加班。你可以想象吗?我们一直改到第二天早上7点。有人也许觉得这个老板有病,我却充满感激。他最经济的做法,是自己改完,然后回家。但他花了整整一夜,其实都是在对我投资。
第三,区分方法和习惯。
从员工成为经理,就必须要学会区分,当你是一名优秀员工时的那些做法中,哪些确实是值得学习的好方法,哪些只是你的习惯。比如,一定要穿着得体去见客户,这是值得学习的好方法。但是穿白皮鞋,还是黑皮鞋,这就只是个人习惯,不需要强求。方法的不同,会带来结果的不同;但有些习惯的不同,只是让自己感觉舒适。很多新任管理者对下属的要求,其实都是希望别人按照自己无关紧要的特有习惯做事。
小结:认识古狄逊定理
古狄逊定律,就是不做一个被累坏的主管。从员工到经理,要学会的第一课,就是忍住不要去抢员工的活。这是瘾,要戒。它会让你的员工没有成就感,更让你自己成为团队的瓶颈。
要学会:明确分工,轻易不动手,区分方法和习惯。
02 权力接受论:权力不是领导给的,权力是员工给的
1.概念:权力接受论
系统组织理论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在《经理的职能》一书中提出了“权力接受论”:“ 如果经理发出一个指令,被接受了,这个权力就成立了。如果不被接受,这个权力就被拒绝了。也就是说,一项指令是否具有权力,决定于指令的接受者,而不是指令的发布者。”
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我希望每一位新任的经理,甚至很多资深的管理者都必须记住:权力不是职位给的,权力是员工给的。职位,只是给了你一些用来从员工那里获得权力的工具。
所以,从员工成为经理后,你并没有自然而然地获得“权力”,你只是开始了获得这项“权力”的过程,一个让员工自愿被管理的过程,自愿把与工作相关的某些决策权力,交给你,并听从指挥的过程。
2.权力工具
那到底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你从员工那里获得权力呢?
你与生俱来就有两个工具:专家权,和表率权。成为经理后,职位又给你了三个工具:法定权,奖赏权,和惩罚权。
“法定权”就是:我是经理你要听我的。这是约定俗成的,基于组织架构的权力。但是,通常法定权很难单独被接受,它还需要配合奖赏权,和惩罚权。“奖赏权”,是种建立在诱惑之上的权力,俗称胡萝卜,做得好,就给你一根;“惩罚权”,是种建立在恐惧之上的权力,俗称大棒,做不好,就打你一顿。
这三者的配合,非常重要。一个有经验的管理者常会和CEO谈条件:让我做这个位置可以,但你要让我自主分配奖金,独立任免员工。这就是索取更多的胡萝卜,和更粗的大棒。
这三种工具,都是通过外在手段,压制员工服从,所以我称之为“压力型工具”。
而你与生俱来的专家权、表率权,是“动力型工具”。
“专家权”是指,你会一件别人不会的事情,比如你能更专业地分配任务,让员工心服口服;比如你能在关键节点上,给别人很棒的操作建议。
“表率权”是指,你拥有令人羡慕的个性、魅力,或者声望,受到别人的敬佩和赞誉,因此愿意模仿你,服从你。
3.如何理解权力工具
我很喜欢希腊神话。但作为理科生,一直很困惑,人靠吃饭获取能量,但神和魔,靠什么获取能量呢?直到我看到某部电影,才恍然大悟。神,是从人类膜拜的精神力量中,获取能量;而魔呢,是从人类恐惧的精神力量中,获取能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神要感化人类,魔要吓唬人类。
膜拜是种动力,恐惧是种压力。
作为一个新任经理,你拿到职位授予你的,看似威力无穷的三个“压力型工具”。但要记住,用这些工具从员工那里获取的权力,来自于“被迫”。
真正的管理者,在成为经理之前,就已经拥有权力。这个权力,来自于“动力型工具”,来自于“自愿”。
也许你应该适当地收起“惩罚权”,看看是不是自己的“专家权”出了问题,分配工作不科学,所以员工无法心服口服。
动力型工具,是获取权力的终极工具。它不但帮你从下级那里获取权力,还帮你从同级,甚至上级那里获得权力;它不但帮你从公司内部获取权力,还帮你从合作伙伴,甚至最终客户那里获取权力。
正确认识权力,限制使用“压力型工具”,修炼使用“动力型工具”,是从员工到经理,每个人的必修课。
4.认识权力的本质
权力,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一种让别人自愿接受你的影响的能力。
权力不是职位给的,权力是员工给的。从员工这里获得权力,可以使用职位给予的三个压力型工具:法定权、奖赏权、惩罚权,或者你修炼得来的两个动力型工具:专家权,表率权。可以把“压力型工具”悬在头顶上,试试用“动力型工具”获得权力吧。
03 任务分解:不会把目标翻译成任务,要你何用?
1.遇到的困惑
作为客户拓展部新上任的经理,你接到公司给你的目标:今年发展100个新客户。你立刻召开部门会议下达指标:5名员工每人领22个,一共110。多的10个以防万一。
但3个月后,你发现指标完成情况并不理想。你很着急,再次召开会议给大家打气。半年之后,依然没有好转。同事们都很努力,但就是达不成指标。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你没有从员工那里获得“权力”吗?不是。是因为员工希望领走任务,而你下达了目标。作为新任经理,你需要补重要一课:任务分解。
2.概念:任务分解
任务分解,就是把公司要求的目标,变成员工可执行的任务。
我当时就觉得“翻译”这两个字,用得太传神了。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里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谈“目标”和谈“任务”,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目标这种语言,是一种面向结果的语言,主要用来交流:做什么;任务这种语言,是一种面向过程的语言,主要用来交流:怎么做。把目标翻译成任务,其实就是,把结果翻译成实现结果的过程。
3.运用:如何分解?
第一,从空间维度分解。
那就不得不谈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中文叫“工作分解结构”。WBS,就是把目标分解成任务,任务再分解成工作,工作再分配到每个人的日常活动中。
比如最开始的案例,你把拓展100个新客户的“目标”分解成拜访潜在客户的“任务”,接着分解成每月拜访36个潜在客户的“工作”,最后分解成每天打10个陌生电话、拜访2个潜在客户、并同时跟进2个转化中客户的“日常活动”。
使用WBS分解时要注意,
第一,每项任务,或者工作,或者日常活动,只能指派给一个人,其他人可以参与,但只能由一个人负责。
第二,所有人的日常工作加在一起,就应该能得到工作、任务的总和,不能缺漏。这两点,又被称“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第三,就是每项任务、工作、日常活动,都要定义“可交付的成果”,也就是“拿什么来回话”。
第二,从时间维度分解。
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在把目标翻译成任务前,会先把大目标,根据时间轴,分解为阶段性目标。
日本著名的马拉松选手山田获得过两次世界冠军。他说,每次比赛前他都会仔细勘察路线,然后定下若干阶段性目标,比如途径的一家银行、一棵大树、一座高楼等。比赛开始后,他先全力以赴冲向第一个目标,实现后,再冲向第二个。整个赛程被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
比如最开始的案例,你可以根据客户购买产品的季节性,把100个新客户的目标按季度分解为15、30、20、35。这样有助于用不断达成的小目标激励团队,也可以用实际数据,调整任务。
小结:认识任务分解
作为员工,我们是对任务负责;作为经理,我们是对目标负责。任务分解就是把“目标”翻译成“任务”。这是从员工到经理,你的一堂必修课。
这个“翻译”有两个要点,第一,从空间的维度分解,从目标到任务,从任务到工作,从工作到日常活动。分解时要注意“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以及关注“可交付成果”。第二,从时间的维度分解,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阶段性目标,不断调整方法、激励团队。
04 推功揽过:打妖怪你去,背黑锅我来
1.概念:推功揽过
从员工成为经理后,除了“不要抢员工的活”、“懂得权力是员工给的”、“学习把目标翻译成任务”外,还有一项基本修炼,就是:打妖怪你去,背黑锅我来。
成为经理之后,你是不是这个团队里最优秀的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你已经从球员,变成了教练。成为教练,就要懂得收起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退到球星们的光环后,确保团队胜利。你的团队进了多少球,就是你进了多少球;你的团队老不赢球,不管你觉得谁不行,首先都是你不行。
运用:如何去做?
第一,推功。
每当上司表扬你,你都要推举几个功臣,强调他们的贡献;每次你上台领奖,你都要言之有物地感谢,哪些人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将心比心,你的老板在台上发言时,你是不是也竖着耳朵,万分期待他提到你的名字?所以,除了教练之功,要把所有功劳大声地、公开地推给所有做出贡献的员工。
不要既想当教练,又想当那个进球的人。
第二,揽过。
美国著名橄榄球教练保罗·贝尔曾说过:“如果有什么事情办糟糕了的话,那一定是我做的;如果有什么事情做得还不错的话,那一定我们一起做的;如果有什么事情做得很好的话,就一定是全体球员他们做的。这是我们能取得比赛胜利的秘诀。”
项目失败,经理要站出来:不管怎么错,首先是我的错。你可以回去开部门会议,把所有人骂得狗血淋头,但是对外,就是你的错。
小结:认识推功揽过
从员工到经理,最容易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功劳属于谁,错误怪罪谁”的问题,常常与下属争功,或贬低下属、抬高自己。
成为经理后,要懂得“推功揽过”。除了教练之功,所有的功劳,都要推到员工身上;除了法纪之过,所有的过错,都要揽到自己身上。成为经理后,要有“打妖怪你去,背黑锅我来”的心态,才能把“你们、他们”,变为“我们”。
05 刺猬法则:亲密,但是不能无间
1.概念:刺猬法则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两只刺猬都冷得受不了,于是越靠越近、相依取暖,可是因为他们身上长满了刺,紧挨在一起,就会不小心刺痛对方。被刺痛的刺猬于是就分开一段距离。但是,分开后又实在冷得难受,就又彼此靠近,然后再被刺痛。最终,他们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距离,相互之间能够取暖,又能够很好地保护对方。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心理学家根据这一现象,总结出“刺猬原理”,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必须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才能彼此依靠,却不互相伤害。
很多新晋管理者到很晚才意识到,一旦成为管理者,身上所背负的权力和责任,就像是刺猬身上一根根的长刺。亲密,但是不能无间,这是刺猬们伤痕累累后才获得的,多么痛的领悟。
运用:三个建议
第一,不冷漠。
千万不要误解,认为刺猬原理就是说,一旦成为管理者,就要从此板着脸,克制自己对员工的关爱,做一个铁面无私的判官。作为管理者,更需要关注、激励、帮助每一个员工。不冷漠,热爱你的团队和同事,这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的必备的态度和能力。
第二,不无间。
这是很多管理者最难接受的。难道,成为管理者,我就不能和员工做朋友吗?当然可以。但是,要注意防止过分“无间”的关系。最无间的关系,叫“家人”。家人犯了错,甚至是犯了法,你可能都会义无反顾地保护他,你的家人,也对你有这样的期待。“公司不是家”。过于无间的关系,就会让你和你的员工,在亲情和规则之间,面临两难。
第三,不偏袒。
比“无间”更可怕的,是“偏袒”。甚至因为如果你对一群人特别好,使得这群人经常围绕在身旁,那么自然就疏远了其他人。最严重的情况的就是“鲨鱼群”现象,一群人把企业的领导者团团包围住,隔绝领导者有抱负与雄心,但了解的信息却都是单方面的(甚至是被篡改的),就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
小结:认识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就是管理者要意识到,你一旦从员工成为经理,就被插上了“管理之刺”。权力和责任越大,管理之刺越密越长。
保持和员工合适的距离,不冷漠、不无间、不偏袒,是管理者的必修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