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在看电视剧版的《致青春》,后十几集,哭的稀里哗啦。
也许,再过几年,我青春里仅剩的一些记忆也将淡去。
我的青春期,来的很早。当同龄人依旧懵懂时,我便有了那些不能言说的心事。
过早的消耗了所有心力,所以,我的大学,多是自己一个人的博弈,没有故事。
小学的记忆,模糊的只剩下一个人的影子。
初中,是放荡不羁,破罐破摔的叛逆期,那时的我,现在想起来,都羞愧不已。
高中,是青春的另一场历练,几场迎头痛击让我从梦里醒来。
人总在成长,梦总是会醒。
那些撕心裂肺,现在,大多可以笑着调侃。
[2]
身为一只24年的母胎单身狗,没有电视剧里轰轰烈烈的爱情。
我的青春里,是两段单恋。
我不理解"爱"这个字,我只说"喜欢"。
两段单恋,两个人。
一个,是我青春里最美好的记忆。
一个,是我青春里最不堪的记忆。
[3]
前两天,在一本书里,看到一句话。
"当我对世事厌倦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你。想到你在世界的某个地方生活着,存在着,我就愿意忍受一切。你的存在对我很重要。"
那一瞬,只想到了他。
今年,我24。
未曾重逢,恰好整整一个年轮。
他,是情窦初开那年,人生里的第一个喜欢。
也是,至今,唯一一段暗恋。
这么多年,他在心底,始终有着一个位置。
是喜欢,是习惯,早就分不清楚。
只是,后来有好感的人,多少带着他的影子。
在不羁、缺爱的那几年里,我不要脸的追过几个人,哪怕没那么喜欢。
而这个人,自分别那刻起,就从来没想过去打扰他的生活。
偶尔会听到他的消息,偶尔会打听他的消息。
但,从不打扰。
对着他,总觉得自卑。
微信未火之前,是一遍遍点开QQ列表里他的头像,对着空白的聊天框发呆,之后关闭。
微信流行后,就看着他朋友圈里为数不多的几条状态发呆。
我们之间,一直是我小心翼翼的思念。
遇见他时,我是男孩子的性格。
如同《致青春》里的朱小北,以哥们的身份,以每天不停地打打闹闹掩盖着对许开阳的爱。
对那时候的自己,不知道是该喜欢还是讨厌。
倘若在那个时光以如今冷静自持的性格遇到他,恐怕我不会离他那么近,不会有那么多的回忆。
而那时的他,喜欢的是班里一个温润稳重的女孩。
一个年轮里,我渐渐变成了那个样子。
一个年轮里,仅有几次联络,每次的只言片语不用记录,也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
大学填志愿时,他的一句"你来上海吗"。
某一年生日时,人人上他突然发来的生日祝福。
申请微信好友时,他的"我当然记得你啊"。
几个月前,他说"你要去香港念书了啊"。
也许是活的太理性。
当每次站在人生的分叉口时,我的面前总是有两条路,一条离他更近,一条对自己的未来更好。
每次,我都选择了后者。
随之而来的,是我们之间更大的间隔。
我们间的距离,从当年和平区的两所学校,扩展到和平区和河西区,再延伸至上海和长沙,最后变成了美国和香港。
大学快结束的一个假期,母亲在路上遇到了他的父母。
回来后,上来便是一句"你不要再想着他了,再这样下去,你永远都找不到男朋友的。"
当时的我,尴尬的手足无措。
才知道,这段感情,母亲竟然一直都知道。
其实,真的,从来就没有想过打扰。
甚至,在最大胆的那几年,也从没跟他认真的说一句"我喜欢你"。
我比母亲,还要清楚地知道,我们之间的差距与不可能。
能保持着低频的联系,已是奢望。
《致青春》的最后,张开对郑微说"不会了,因为一个人,厚着脸皮,没羞没臊地去爱另一个人的概率,一生也就一次。"
我想,也许,未来我会谈很多恋爱。
也许,也会遇到一个很爱很爱的人。
但这样漫长地、平淡地、美好地思念,此生,一次就够了。
他,是我的青春里,最美好的风景。
[4]
新浪博客最火的那几年,我的博客里满满的都是对一个人的喜欢所延伸出的欢喜和求而不得的疼痛。
高中那三年,我炙热地单恋着一个男生。
就像《致青春》的郑微,飞蛾扑火。
只是,不是每个女孩子都能成为女主角,哪怕是女二号。
我扮演的只不过是小的不能再小的配角。
这个他,是我青春里最不堪的记忆。
想到他,就会想到当初傻逼的自己。
当年的喜欢,应该是缺爱到被纸糊了眼睛。
高中,我写了很多很多的文字。
在高三结束后,亲手清空了它们。
彻底的删除,再也无法找回,似乎那时觉得,抹去了这些,那让我觉得耻辱的三年就仿若不曾发生一样。
现在想想,也真是傻。
没有了那些文字记录,我真的记不起那些轰轰烈烈。
不记得为了什么而雀跃,又为了什么而哭泣。
唯一记得的,是三次的告白,三次的被拒绝。
然后,是高一那年,校庆的晚上,我、他、另外三个朋友,在教学楼最高层的一个教室里,在黑暗里,看着楼下的喧闹。
寂静中,看着他的侧脸,那一刻,真的觉得很幸福。
[5]
友情,青春的另一个关键词。
青春的那几年,我拼命地、不切实际地想抓住一些友情。
同样,结果并不是太好。
那时,并不知道,友情,同样要你情我愿,同样要讲究适合。
同样,不要期待太多。
高中,家庭带来的痛苦,让我觉得爱情和友情是两根浮木,可以带我离开压抑的死海。
尤其,当爱情又频频被拒时,我把所有对爱和安全感的渴求都转移到了友情上。
不成熟的想法,不适当的言辞,不合适的举动,也许,真的让那时与我来往的人感觉到了深深压力。
毕竟,每个人都不过是他人生命中的过客。
J,第二个他的死党。
有一段时间,我很爱找J聊天,与那个他无关,只是觉得很聊的来,觉得在和他的来往中可以得到许多安慰。
在那时我的眼中,他,似乎就是一根浮木。
直到某天,忘了是因为什么争吵,J语气强硬地说"你觉得你是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凭什么一味的迁就你。"
特别对的一句话。
只是,对那时脆弱敏感的我来说,宛若死刑。
自此,和J再无来往。
J也从未主动来找我,终于意识到,在他的眼里,其实,我从来只是个同学,而不是朋友。
对J的心结,延续了很多年。
直到很多年后,和他在微信上一次偶然闲聊。
他说"那时我以为,你接近我就是为了那谁呢。"
我笑笑,接着说些客套且不痛不痒的话。
[6]
青春那几年,觉得自己是被世界抛弃的孩子,一个人,孤单悲伤到绝望。
现在,觉得,一个人是最好的生活状态。每个人在这世上,不过是结伴同行地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
离了谁,都能活。
[7]
悲喜、愁苦,都如草芥尘埃,微不足道,只不过是被自己无端夸大的拙劣戏剧。
时间长了,慢慢的就会学会不在意,以及不再痛。
那些起伏不定的自卑和自傲,和我的青春一起,渐渐消失在了时间长河里。
你好吗?我的青春。
而你的青春,又是什么样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