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篇之一《庚桑楚》
《庚桑楚》共分十二章,主旨是得道之人皆表里如一,无所羁绊。
庄子在本篇从多个角度描绘出世人的种种浅薄和卑劣的表现,比如:
民之于利甚勤(即贪利心切),子有杀父,臣有杀君。
移是,今之人也。是非不分,就是当今之人。
不见其诚己而发,每发而不当,业入而不舍,每更为失。自己把握不住内心的迷惑和焦躁便想借助外物来解决和发泄,可是经常控制不住,不仅让外物扰乱了心志而且对外物形成了依赖,就使自己丧失了纯真朴实的本性。
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不利用他人所好而笼络人心,那是不可能的。
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尊贵、富有、显赫、威严、名誉、利禄这六种东西,是扰乱意志的。姿容、举动、色彩、辞理、气息、情意这六种东西,是束缚心灵的。憎恶、爱欲、欢喜、愤怒、哀伤、快乐这六种东西,是拖累德性的。抛弃、依从、贪婪、攀附、智巧、技能这六种东西,是阻碍大道的。
庄子在上面说的这二十四种东西,如同说人的“二十四宗罪”一般,值得思考。
庄子提倡表里如一,他认为宁泰定者,发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心境安泰的人会发出自然的光辉,人的天然本质就会展现出来。人如此,物也如此。可是,当时社会偏偏大兴仁义礼之风,结果是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庄子说,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这是他几千年前的预言,算不算应验?
客观地说,当时的社会之所以动乱不已,人人为争名夺利而表里不一,我认为当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春秋战国时候,中原多年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手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迅猛,农业工具得到了大大的改进,农业收成好,人口不断增加,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也就越来越多。庄子自己就做过“漆园吏”,这个官职的存在,正是漆制品成为当时社会时尚用品的一个体现,是手工业发展的结果。人多了,物多了,钱多了,私权利的观念就正常出现了,于是有了你、我、他的分别和比较,就必然会有争名夺利的出现。“其末”如何能够不存乎千世之后?这是谁之过呢?
有为也欲当,则缘于不得已。庄子这句话里,前半句说做事要做的恰当,别瞎折腾,我觉得这样做就是无所羁绊;后半句是说做的时候心里不要想着私利,这就是表里如一。
应该正确理解老庄的“无为”和“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