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有很多宫廷剧,也有不少穿越剧,比较多的集中在宋朝、明朝和清朝,以致有不少人产生了穿越到明清当王爷的想法;虽然,真正的历史很残酷,穿越到以上任何一个朝代,生活都是举步维艰。
不过,有一个王朝却是让人热血沸腾、雄心万丈,那就是延绵近300年的唐朝。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学在读研究生、文史大V李浩源出了一本《曾有少年时》,里面提到了唐朝的十个天才诗人,他们用诗歌讲述人生的喜怒哀乐,也用诗歌讲述大唐的光辉与晦暗,演绎出了一部青春版的大唐才子风华录。
笔者从中挑选了始兴县伯、中书令、金紫光禄大夫张九龄和渤海县侯、散骑常侍、银青光禄大夫高适两个代表,用他们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来谈谈一切极有可能的大唐。
张九龄从小就很聪明,读书写文章很厉害,13岁的时候就写信给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对他很欣赏:"此子必能致远",可见张九龄也是个年少成名者。
唐朝长安二年(702年),张九龄考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虽然在女皇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时期没有大的升迁,但在唐玄宗即位后,张九龄担任左拾遗,有了施展拳脚的机会。
唐朝开元九年(721年),名臣张说再次担任宰相,他之前就对张九龄很欣赏,甚至因同姓与他结为宗族兄弟,张九龄也跟着升职,担任中书舍人。
五年后,张说因御史中丞宇文融和李林甫等人的弹劾被罢相,张九龄也受牵连改任太常少卿,不久又外调为冀州刺史、洪州都督等职务。
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张九龄再次被召入京,担任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得到了唐玄宗的重视,两年后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
张九龄曾建议唐玄宗按照范阳节度使张守琏的奏报,将作战不利的平卢将军安禄山斩杀,但唐玄宗赦免了安禄山,这一决定改变了唐朝后来的走向。
唐朝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忌恨张九龄的李林甫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张九龄反对,唐玄宗最终将张九龄迁任尚书右丞相,后来又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四年后,张九龄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不料没多久因病去世,唐玄宗追赠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
张九龄之前曾以照顾母亲为由,提出过辞职,唐玄宗不答应,但把他的两个弟弟张九皋和张九章调到老家附近为官,方便照顾老母,而张九皋后来官至广州都督兼五府节度经略使,张九章官至岭南节度使、广州都督,也都成了地方大员。
与张九龄从小就比较顺风顺水的经历不同,高适可以说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代表。
高适从小家庭条件就很不好,在梁、宋一代非常落魄,虽然曾去长安赶考,但没有考中。
唐朝天宝八年(749年),46岁的高适才因文采被宋州刺史张九皋荐举,终于有了出仕的希望,但当时的宰相李林甫不喜欢文化人,高适只能担任汴州封丘尉,但很快就离职了。
三年后,高适又得到河西节度哥舒翰的赏识,担任左骁卫兵曹,并进入哥舒翰的幕府担任掌书记,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52岁的高适跟随哥舒翰与叛军作战,升任左拾遗,不久担任监察御史。
哥舒翰兵败后,高适跟随唐玄宗西逃成都,仕途进入快车道,先后担任侍御史、谏议大夫。
永王李璘造反后,唐肃宗任命高适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讨伐李璘,后来继续参与平定安史之乱。
唐朝至德三年(758年),55岁的高适因直言得罪大太监李辅国,被贬为太子詹事,后来又外调为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
唐朝广德二年(764年),高适被唐代宗征召为刑部侍郎,不久转任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一年后,62岁的高适去世,唐代宗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的前半生平平无奇,甚至可以说很潦倒,但在50岁之后,他的人生开始大放异彩,也让他成为唐朝诗人中最显达的代表之一。
想要了解更多唐朝人的悲欢离合,那些跌宕起伏的人生,看看《曾有少年时》,你会有更多的不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