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网络暴力,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本书:《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副标题是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虽然它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内容中仅仅有现象的描述,而没有论证过程和证据。但它依旧影响很大,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被销售和阅读。
书中一开篇,就写到:
“群体是个活的生物。” “一群人只要凑在一起,就叫群体。”
或许我们会认为,虽然一群人凑在一起,是一个群体,但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仍然是独立的,与他单独时没什么区别。但现代心理学可不这么认为。
在现代心理学看来,群体一旦形成,就立即有了一种群体的特点。
群体就像一个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每个人在群体之中,作为个人时独立的个性消失不见了。这个时候他的思想与感情所表达的与群体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这种群体中共同的感情和思想,就是所谓的“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是不可靠的,是暂时的(一旦构成群体的人群四分五散,每个人就会恢复到自己以前的状态。),但它同时也是强大的,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这就是说,当一堆人凑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的时候,每个人就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像是一个生命体的细胞一样,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作者把群体当做一个整体,一个生命体来做研究。在当时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观点,即使在现在,也依旧非常值得思考。
当一群人组成一个“群体”之后,作者认为这种叫“群体”的生命体,盲目,轻信,狂热,冲动,易怒,偏执,保守,并且在群体中的所有人的智商都会降低。
作者认为“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淹没了。”
这种悲观的论调,可能和法国大革命中爆发的血腥,暴力事件不无关系。即使参考我国的历史,又或者看看网络暴力事件的发酵,可能不少人会承认《乌合之众》中说的有些道理。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这本书频频被引用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一群人凑成一个群体之后,就会变成盲目,冲动的低智商生物呢?
书中给出了三个原因。
1,容易被暗示。
书中认为,当形成群体之后,所有人就像是被催眠了一样,减少了自己的理性思考,很容易受到的引导和操纵。很容易被非理性的信息所暗示。
为什么呢?
首先是因为从众心理,人们对群体中大部分人都接受的事情,会减少警惕,减少理性判断,更容易去接受。
其次是因为在群体中,理性的内容很容易被相互抵消,而非理性的内容更容易得到群体的响应。
书中说:
“群体中的人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与情感。大凡事情一旦涉及情感领域,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消失了。
尤其是在涉及到信仰,政治观点,道德评价,个人爱憎这些近乎纯粹感情表达的领域中,最杰出的才智之士,也不见得就比一个凡夫俗子更高明。”
也就是说,在这个群体中,凡是因受教育,理性思考产生的内容,很难达成一致,因此通常会相互抵消。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而一旦涉及与群体本能,群体无意识相关的东西,就很容易挑动所有人的神经,让所有人都有反应。
打个比方来说,有个群体叫布丁协会。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吃布丁。如果有一个人,来问他们如何看待北美洲未来一年的经济走势?因为他们对经济政治和世界局势的了解程度不同,观点也会不同。就会各抒己见。在群体中,不同的意见就会彼此碰撞,相互抵消,无法达成共识。这个群体也就不会有什么很大的反应。
但忽然有一天,出现一个人,说“吃布丁的人都是大坏蛋!”。这么一句非理性的话,就会同时挑动所有布丁协会人的神经。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愤怒。
因此,非理性的内容更容易让群体中的人产生共同的反应。当把群体看作一个生命体的时候,就会表现出。理性的内容,很难影响这个群体。但涉及暗示,非理性的内容,则很容易影响这个群体。
如果你喜欢吃布丁,遇到一个人,说“吃布丁的人都是大坏蛋!”,你会怎么做呢?
当你单独一个人的时候,轻微的愤怒过后,你可能会开始思考,这个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是在什么场合下说的?我该怎么做会比较好。
这时候,大部分理性的人可能会感到轻微愤怒,但不会采取什么特别的行动,很有可能听听就算了。但是在群体中,就遇到第二个特点。
2,传染。
理智是不会传染的,但是情绪会。所以反应最激烈,情绪最激动的人们,就会把最激动的情绪传染给所有人。
比如布丁协会里,十个人里有五个人平静了下来,三个人有点儿生气,两个人义愤填膺,开始骂骂咧咧。那么这种愤怒的情绪,很快就会带动有点儿生气的人一起骂骂咧咧,最后越说越离谱,越说越难听,所有人都开始骂骂咧咧了起来。
如果只是情绪激动,那还算好了。但是在群体中,这种激动的情绪,很容易就转化为破坏性的行动。因为第三个原因。
3,无责任
因为在群体中,个体是没有责任的。我们爱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但事实是,雪崩时,也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罪。
书中写道:“当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处于孤零零的单独个体时,后天的教育和内心的良知,都在对他起着约束作用。他知道他必须对自己这种本能加以控制。
然而,群体的力量却让人们解脱了这些约束与羁绊——无论这个约束是后天教育养成的,还是先天良知所意识到的。他没有什么理由再约束自己,更无法控制内心的放纵。”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法不责众”。当人群的数量到达一定的程度之后,里面的人就会觉得群体的所作所为,并不是自己的责任。甚至会因为人多势众,越发觉得自己代表着“正义”,也更加理直气壮了起来。
“单独一个人必须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法律和道德上的。
但是群体则不然,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就是天然合理的。
于是,曾经牢固约束一个人的责任感荡然无存。而群体所得到的,是最为原始的本能表达与宣泄。”
这种无责任的感觉,也让那些极端的情绪,更容易演变成极端的行为。
(群体容易丧失理性的三大原因:1.容易被暗示,2.情绪会传染,3.无责任)
除了这些内容之外,《乌合之众》还有一些其他的观点,(比如群体领袖如何引导众人,不同的群体构成的特点等等。)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看。(虽然已经是一百多年前的书了,但现在看来,仍然可以得到启发呢!)
……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过雨红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