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3岁了,我和他一起独处的时光并不多,在我们之间还有重要的人作为纽带,对,就是我妻子,儿子他妈。
人家都说儿子和妈亲,我举双手赞成。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就要开始讨伐我了。为什么儿子跟妈亲,你们男人心里还没点数了,一天天不着家,儿子想见一面都难,他会跟你亲才是奇了怪哉。
我承认这一点,也在努力改变自己。
最近,儿子从幼儿园放寒假,而我最近正好比较空闲,老母亲回老家养病去了,照顾儿子的任务就落到我头上。
跟爸爸在一起,儿子多半是不愿意的。
白天,他愿意亲近相处的人物顺序大概是这样的:妈妈-姐姐(堂姐姐或表姐姐都行)-奶奶-爸爸-其他人。
只有到了晚上,我的排名才会稍高一点。妈妈-爸爸-奶奶-姐姐(堂姐姐或表姐姐都行)-其他人。
老母亲经常自嘲着说,一鸣每天跟着奶奶,肯定感到万分的委屈。不过我每次和儿子单独相处的时候,我反而觉得他和奶奶亲一些。
比如,今天早上我给他煮鸡蛋的时候,我坐在沙发上看手机,他在看电视。看着看着他突然冒出一句,奶奶,鸡蛋煮好了吗?
儿子和奶奶相处的时间最多,每次爸爸妈妈相处时,有事总习惯性地先叫奶奶,一看情况不对才马上改口。
鸡蛋煮熟,稍微冷却一下,再把儿子叫到身边。他一边看着电视,一边等待我把鸡蛋白送入他嘴里。偶尔我慢了一些,他便主动伸手“开抢”,嘴里还叨叨说着“爸爸不会剥鸡蛋”。
虽然儿子吃得三心二意,甚至没怎么认真看过我,但我剥得很认真。看着白白嫩嫩的蛋白从鸡蛋一小块一小块地剥离,然后传递到儿子手上或嘴里,他边看着电视边“漫不经心”地咀嚼,我心中享受到从来未有过的宁静。
小吃几口,儿子还会“点菜”,爸爸,我要喝水。于是,水杯就到了他手中。
儿子喝一口,皱着眉头说,爸爸,太烫了。哦,等一等,爸爸先冷一下。
我便拿着水杯来回倒腾,直到水温合适,再交给儿子。期间还不能中断剥鸡蛋。
朋友们不要问我蛋黄去哪里了,它们都变成了我的福利品。
不知道是受到妻子的影响,还是由衷觉得蛋黄不好吃,儿子一直很少吃蛋黄。
每次他们吃鸡蛋,蛋黄就是我的福利,多少有些吃完肉再把骨头仍给狗的味道。
吃饱喝足以后,儿子会翻一翻书。
那是幼儿园放寒假时发放的,不知道这是作业还是玩具,反正儿子不要我帮忙做,一个人拿着笔在胡乱涂鸦,小脸蛋上不经意又增加了几笔“彩虹”。
我在旁边什么也不做,只需要安静地欣赏,这画面比任何电影和文章都有趣,都让我感到幸福。
在与儿子沟通方面,我是地道的白痴。总害怕自己的行为,让孩子的性格有太多的改变,特别是不好的改变。我更怕自己管教太严格,被儿子厌恶或疏离。
妻子总说我在教育孩子上总扮演白脸,让她演黑脸,很不公平。
我笑着告诉她,因为孩子跟他亲,打不离骂不散。而我,只要稍微打一下,儿子就会“记仇”,不多唱唱白脸,和儿子的感情不会太好。
有人在网上发了一个段子,说:
每次孩子回家,第一句话总是说“妈,我回来了”。结果发现只有爸爸在,妈妈不在,马上第二句就是“爸,我妈呢”。
每次孩子要钱的时候,总是说“妈,给我点钱”或者“妈,让我爸给我点钱”。
当我正沉浸在这难得的时光,儿子就跑过来歪腻着说,爸爸,我要找妈妈去。
这一声甜言蜜语无疑释放者一个信号,儿子开始想妈妈了。如果这时候我还是强制挽留,儿子就会想复读机一样重复着“爸爸,我要找妈妈去”,而且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硬,或一次比一次悲切,直到我答应并付诸行动。
作为一个男人,每次面对孩子,多少有些无地自容。特别是当自己启动汽车,儿子在后面哇哇哭着要上车却不得时。纵有一千个留下来陪他,或者带着他一起的念头,另外却还有一万个理由驱使自己,义无反顾地让后视镜里那个小小的背影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彼此的视野里。
或许,儿子对父亲的疏离就是一次次注视下形成的。
这对于父亲来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妻子讨伐我和儿子亲密时间太少,我自责的同时心里也为自己辩护。儿子和妈亲,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事。他和爸爸有血脉相连亲切感,而和妈妈呢?除了血肉的相连,还有另一种我称之为“故乡情”联系。
对孩子来说,母亲的肚子就是最温暖的家,也是最依恋的“故乡”。
人们所有关于故乡的情结,多少都与母亲有关。有人说,妈在家就在。而我说,妈在的地方,就是我们最思念的故乡。
在儿子渴望的眼神注视下,我马上收拾水杯和备用衣物,出门陪孩子寻找妈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