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也就是央行在3月末的的时候发布了一篇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发布之后的近二十天就被全国人民进行了热烈的大讨论,我自己也是在微博上知道这个事情。看到相关话题都是关于人口问题的讨论、反思或是对该论文中一些有关对文科生的断言的质疑,所以很好奇论文到底写了些什么,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启示,所以抱着务实求真的态度自己去搜索了论文的原文,看到之后发现除了那个对文科生不友好的论断算是一个主观判断小插曲之外(因为没有相关文献的引证),其它的都给我们一个比较明确的信息:再不开放生育就来不及了。
因为自己关于人口问题分析的相关文献除了这篇论文之外貌似就没有看过其它的文献了,所以自己关于人口的分析的个人理解目前都是基于这篇论文以及以前在网络上看到的新闻,对于人口问题这个大的议题的想法可能存在舛误,不过我还是倾向相信其它关于我国人口分析的文献以及数据基本上都是不看好我国的未来的人口持增长态势。
在论文中,其摘要部分就直接指出了要“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 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 生产、 入托、 入学中的困难, 综合施策, 久久为功”。如果仔细理解这句话可以看到三个相对来说有些隐含的点:第一个就是作者不仅仅是希望国家开放生育,而且还要鼓励大家生育,“鼓励”这个词绝不是一个附加的动词,可有可无,它意味着让国家发动宣传机器,呼吁大家生孩子以及多生孩子,一个可以,两个也不错,三个以上则更好,否则就“鼓励”这个词就不会和“放开”连在一起,在我这里理解就是要人口将来维持正常水平,光开放生育不够,还要多生才可以。第二点就是照顾好妇女的权益,不能做表面功夫,要实实在在,不要表面工程。应该承认,虽然我国有在努力改善社会生活,但是在我们的国家有些地区仍然存在对妇女对待不公平的情况,尤其是偏远乡村地区存在的这类问题更突出。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当地传统观念认为一家里有了男孩子才算是有了香火的继承,并且可以帮助家人干劳活,而女孩子则在嫁人之后则成为外人,不会带来家族利益,所以不受重视,对于她们的需求响应不积极。所以应该更加做好妇女工作才可以让更多的妇女有生育的愿望,当然就算没有开放生育的需求那也要认真实际的解决妇女在怀孕、 生产、 入托、 入学中的困难。最后一点就是要坚持施政,如果一旦有了关于生育相关的计划,那么就是要长远来看成效而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可能功亏于馈。
上面是论文中解决人口问题大方向的建议,而论文中主要想表达的意思是:我国人口转型比西方更短,老龄化更迅速,少子化更严重,欧美那帮人遇到的问题我们将来也会同样遇到并且遇到的少子化以及老龄化问题会更严重,再不开放生育我国人口就萎缩减少了。这里面有“人口转型”这个术语,先把人口转型伴随的老龄化以及和少子化问题放一边,先解释一下什么是人口转型,百度百科解释说人口转型就是以人为本,保障人口安全,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型。这个解释比较绕口,我个人理解就是我们从一个人口多数量状态转变成了另一个人口少数量状态,并这种转变伴随着科技、生活方式以及资本的提升而完成的,就是生活越来越好,人口越来越少。人口转型分为四个阶段用罗马数字I、II、III、IV来表示,第I个阶段是人口和死亡率都高,工业革命之前的农业社会是该阶段的代表;第II个阶段人口死亡率下降,出生率难以下降,该阶段的代表是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第III个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但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提高及深入妇女受教育的水平升高、剩余成本增加、社保制度完善导致人们认为生过多的子女并无必要,该阶段代表是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最后一个阶段的人口特点就是低死亡率、低出生率、低增长率,这一阶段代表就是完成后工业化的国家。
初次想到这个人口转型可能会觉得可以呀,人少了,生活方式更便捷丰富了,自然环境也就更好了吧。但是再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人口数量并不是断崖一样的减少了,而是慢慢的减少,意味着新出生的人会变少,但是原来那些人数量还是那么多,他们会越来越老去,到了年纪之后会不适宜工作,导致那些新出生的人口成年之后需要承担的社会压力就会越来越大(毕竟是要承担养老的社会责任)。因为新人少了,老人多了,所以人口转型就造成了少子化以及老龄化的问题。另外老龄化以及少子化的存在会导致劳动力逐渐短缺,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困扰,可能有人会说利用科技会不会提供相应的便利,提高生产要素,但是遗憾的是,欧美日本已经证明了促进科技进步可以缓解经济停滞但是不能逆转应对少子化以及老龄化的处理能力,并且人的数量少了,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到达一定程度会出现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情况。不过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资本扩张(利用他国劳动力)以及移民的方式获得资本更高的收益以及人口正增长。我们可以选择资本外扩,但是至于移民方面可能行不通,因为我们总体上是单一种族多民族国家,对于非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心理上接受不了,另外, 既然欧美有吸收移民的政策,而当前我们的软硬实力与欧美有差,所以优秀的移民可能不会第一选择为我们国家,可能我们收到的移民为次一级人才,加上移民的生活习惯与当地人不同可能会发生矛盾,移民这一招我们可能学不好用不好。
我们国家的结构演变已经经历两个阶段:一个是金字塔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到20世纪末,我们处于人口转型的第II阶段,人口在迅速膨胀,因为担心膨胀造成社会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设立了计生委保障计划生育。不过人口膨胀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人口红利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加上改革开放经济政策的实施,我们国家的经济一跃而上;不过到目前,我们正处于第III阶段,结构为长方形,这个结构下的我们老龄化在增长,GDP在下降,老年人抚养负担加重,“经济进入新常态”。当初的人口红利越多,第一个阶段的处于人口红利的状态到现在这个已经慢慢消退但仍起作用。马上我们将进行下一个状态即倒金字塔,时间大概在本世纪中叶,对应第IV阶段,老年人增加、儿童和劳动人口占比减少。
每个国家和地区有其特殊的地理因素或者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历史等因素导致同一事件或影响造成不同的走向,我们国家也不例外,面对于人口转型,我们的特点是更短、老龄化更严重、少子化更严重。人口要是变少,世界竞争力就会下降,对一个想要成为大国的目标将越行越远。所以论文最后给出的解决方案包括多生孩子、并且鼓励多生孩子,在政策上不要犹犹豫豫,并且要创造好生育环境,解决妇女从入学到生产之间的过程照顾,还有就是希望国家储蓄和投资,投资就是去亚非拉第三世界投资,那里的人口转型处于第II阶段,可以利用当地人口红利。还要改进养老制度,养老制度改革这块我个人是不太明白,需要自己再仔细看看里面提到的“及时支付型转为储蓄型”,不过最后一点建议说促进教育和科技进步,为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供政策上环境上的支持,比如控制房价、建立社保体系,不怕all in创业失败后一无所有。
所以时代真的变了,以前是“百日无孩”,现在是呼吁多生多育,可是我想说我们又不是某种牲口,不会是一声令下就策马奔腾,我们是你们的同胞兄弟姐妹,所处位置不一样不意味着对世界的看法不一样,要是现在仅开放生育,可能我们也不一定会在以后提升生育率,毕竟房价或者薪资水平不足以维持多个孩子抚养,但是既开放生育又出台配套政策比如给出生育补贴之类的化则可能会多生孩子。希望我们可以多听一些意见而不是唯某一个专家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