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体系定位和前提
这是一本关于成人职场致用教育的方法论,其中的核心在于将书本知识转换为行动实践。
成人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目的在于学习知识以提高笔试的成绩,大致的流程为老师将一个知识点转化为一道实例的题目,再变换题目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演练,通过这样的方式记住这个知识点,并能在考试中做对相应的题目,这是过去我们在应试教育提高分数的大致学习方法。而成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学习知识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指导我们的行为,提升核心的竞争力,因此该书的方法论:将知识拆解和应用到我们日常的工作或生活场景,再联系我们的过去的经验指导我们在平时工作或生活中更加可靠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运用这个知识点,改善我们的行为,提升能力和效率。
在这样的定位和前提下,我们应该划清这本书方法理论的运用环境。它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将书本知识运用到行为实践的方法,是知识到行为的转化,这是这本书要教会我们的东西。厘清这个概念是要让我们对读书这件事情不要产生理解的偏差。就像群里的一些朋友批判这本书太过狭隘,完全把读书这件事当作功利,忽略了读书对我们身心的净化、思维创造性的阻碍等。因为该方法的主要目的本身就是转变以往我们应试教育的模式,是为提升现实的行为能力而服务的,学以致用是该方法论的核心,换句话说,这也为部分人认为的读书无用论的有力反驳,让不太愿意接触书籍的人找到书籍知识的直接功效。
核心方法论(RIA)
1.RIA方法(有拆书家): 阅读片段—拆解为日常检验熟悉的片段—学习者联系自己的经验运用并演练。
2.自我拆解方法:找出合适的阅读片段—用自己的语言重述重点—联系相关经验—反思差异,并运用书中的片段知识重新演练。
对方法论的启发和思考
1.启发:反思和预演的重要性
这简单的方法论,让我有很大的启发。举个很简单的实例,我和一个朋友玩LOL,同样是玩了1000盘左右,为什么别人能把段位打到钻石而我却一直在白银段位徘徊。起初我认为是天赋的差异以及他平时爱看该游戏的视频解说有关。但有几次我观察他打游戏,惊人的发现,他在每次打输了以后,居然还会看一小段回放,看刚才这局的问题是在哪里,分析是装备的问题还是阵容的问题还是打法的问题。这是什么?是相当于围棋的复盘啊!从每次失败的经验中找到问题,并重新预演找到正确的方式,所以朋友能从每局失败中得到提升技术和能力。
学习这种联系过去事件经历,反思问题,并重新预演的方式对日后的行为指导太重要了。读书的时候我经常会以书中的内容去检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或者用书中的内容去解释或理解日常中的所见所闻。但这就已经成为了我将书中知识联系自己的终点。没有注意到要将书中的知识去修正我们的行为,去指导我们的实践,去内化为我们的核心能力。这种方式更多的是增加我们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却没有在另一个维度——行为上得以体现。这算不算是知识运用的浅尝辄止?
2.思考:拆书可不止是个力气活
对于拆书家而言,把阅读的片段拆解为日常熟悉的经验,并促使学习者产生对自身经验的联想,看似很简单的过程,但要做好并非易事。首先是总结的能力,找到书中作者的核心理念,并将知识转化为指导行为的合理方法。其次拆解的过程需要拆书家有良好的提问能力,能抓住核心进行提问,才能逐步引导学习者理解到知识的要点和本质,这相当于书中的沟通力。太爷提倡阅读每一章节都提出一个问题,我想也是让读书的时候多回顾、多批判性思考的原因吧。
学习者通过引导联系到自身的经验,也需要学习者的联想能力和变通能力,综合起来也就是职场核心的顾问力。联想到合适的场景,运用知识要根据场景的特殊性进行变通,实现知识在特定环境下的合理运用,一方面这需要学习者有丰富的相关经验,才能在相关经验中联想到合适的范例,另一方面需要思变,考虑环境的特殊性,思考变通,找到最合适的应用方式。
书名就是个坑
最后这本书的名字确实起的不好,《这样读书就够了》。一是感觉很俗,而且过于绝对,让人联想到类似于只要这样就能成功这样的励志洗脑书;二是会让读者产生误解,认为作者是在否定体系化的、深入思考的、细致品味的读书方式,让部分读者带着情绪化去阅读,以致于阅读的过程中钻书本内容的牛角尖。
书籍内容摘抄
1.现在很少人会对一份工作从一而终了,但有的人是在行将没落,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做出换工作的决定,有的则是在顺风顺水,如日中天的过程中发现自己需要改变。同样是改变,时机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在巅峰的时候做出改变,则起点更高、选择更多、结果更好,而到了低谷的时候再做调整,那也只能随波逐流,听天由命了。
2.学习应该引发认知冲突,认知冲突的意思,就是让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局限。不引发认知冲突,不足以让学习者有动力,或提高他对学习的重视。学习活动应该提供引发认知冲突的经验,从而鼓励学习者往更好的适应经验的新认知途径。例如你工作五年和你工作一年的差异在哪,读书之前和读完之后你获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