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节 疏山匡仁
疏山匡仁禅师是洞山良价禅师的得意门生,在洞山门下,其在江湖中之声势和影响,仅次于曹山本寂和云居道膺两人。
匡仁禅师参访过当时江湖中许多知名人士,从而阅历丰富。并且匡仁禅师善于勘辩且禅风锐利,所以大家都认为匡仁禅师能作为评判他人之标准。而且匡仁禅师在主持疏山寺后也能大弘曹洞禅法,使得疏山寺在江湖中颇有声望,进而使得自己也成为江湖中赫赫有名之人。
匡仁禅师,《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写作光仁,但是中国禅宗史上的第一部典籍《祖堂集》以及《五灯会元》《指月录》等等众多的典籍都写作匡仁,所以本文也以匡仁为准。
匡仁禅师,不知出生年月,江西吉安市新干县人。
匡仁禅师身材矮小,而且五官不那么好看。不过从小气概凌物,精神卓越,与常人那是迥然不同。
因为匡仁禅师身材矮小,所以后来出家后,江湖中人都以矮师叔来称呼他。
不知何年何月,匡仁禅师来到本市元证禅师处出家为僧。不过,就是这个元证禅师,在后世引起了一些误解。
因为曹山本寂禅师之谥号为元证禅师,所以现在很多的作者和资料,都把这个元证禅师说成是曹山本寂禅师。
红尘洗梦以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匡仁禅师依元证禅师出家,最先出自《五灯会元》之记载。其曰:“投本州元证禅师出家。一日,告其师,往东都。听习未经岁月,忽曰:‘寻行数墨,语不如默。舍己求人,假不如真。’遂造洞山。”
依据上述记载,就可以判定如下一些问题。
首先,如果元证禅师就是曹山本寂,那么匡仁禅师还会外出学习经论吗?还会认为经论不能使自己彻悟从而去洞山良价处学习正宗的禅宗课程吗?
其次,在包括《五灯会元》在内的所有古代的禅宗典籍中,提及某位禅师时,通常都不会直呼禅师的法名,而是用禅师的某个简称(山名、寺院名、弘法地、外号、籍贯等)来代指这个禅师。
比如有人去参访本寂禅师,在书中一定会写去参访曹山。即便上面引用的《五灯会元》说匡仁禅师去参访良价禅师,也是明白无误的写作去参访洞山。
而且在禅宗典籍中,即便在正文处单独提到某位禅师,也会缩写禅师名,比如曹山寂、云居膺、疏山仁,而不会直接写作本寂禅师、道膺禅师和匡仁禅师。
再次,元证禅师乃是曹山本寂禅师之谥号,更不可能直接用作禅师名。而且即便要把谥号作为禅师名写出,也一定会写作曹山元证禅师,而绝不会单独写作元证禅师。
另外,早于《五灯会元》百多年面世的北宋慧洪觉范禅师(1070年——1128年)所撰的《禅林僧宝传》一书中,明确记载良价禅师夜间传法于本寂禅师时,匡仁禅师躲在禅床下偷听一事,这就说明匡仁禅师和本寂禅师都在洞山跟随良价禅师学习。所以,匡仁禅师和本寂禅师是同学关系。而这一点,那是禅宗史上所有的书籍中都公认了的。如此一来,匡仁禅师也就不可能在本寂禅师处出家了。
所以,一些作者看到元证禅师四字,就想当然的认为此元证禅师就是曹山本寂禅师,这是错误的。
依据《五灯会元》之记载,匡仁禅师在本市元证禅师处出家为僧。不过,匡仁禅师虽在元证禅师处出家,但是想必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于是他对元证禅师说自己想去洛阳学习佛法,元证禅师自然也同意了。
不过,在洛阳寺院中没待多久,匡仁禅师就感觉学习那些经论不能使自己明白大事。于是他叹息着道:“寻行数墨,语不如默。舍己求人,假不如真。”
当是时,良价禅师在江西宜丰县之洞山大弘禅法威震天下,于是匡仁禅师便离开洛阳,来到洞山参访良价禅师。
不过,依据众多禅宗典籍之记载,匡仁禅师除了参访过良价禅师外,还参访过别的一些禅师,比如沩山灵祐、香严智闲、夹山善会、长庆大安、岩头全奯、鼓山神晏、明招德谦等人。
诸多禅宗典籍中,匡仁禅师参访众多禅师之记录,其参访时间有些无法确定。并且就匡仁禅师参访之人来看,其年龄跨度比较大。
按照当时佛家规矩,僧人一般情况下是二十岁受戒。如果匡仁禅师二十岁具戒后便外出来到沩山参方,并且在沩山还和香严智闲有过交往,而此时的香严智闲还没有开山说法,所以,当沩山灵祐于公元853年圆寂时,匡仁禅师应该超过三十岁了。
而匡仁禅师参访过的明招德谦,乃是岩头全奯之徒孙,而岩头全奯和匡仁禅师是同辈人,所以,只有匡仁禅师是个高寿之人,才能在明招德谦开山弘法后,才有机会去参访他。
综上所述,匡仁禅师只有是个高寿之人,才能确保其能参访到这些禅师。
下面,我们就按照大概的时间顺序,来看看匡仁禅师的参访历程吧。
匡仁禅师出家具戒后,当时江湖中的第一高手是灵祐禅师。所以,外出参访的匡仁禅师,第一站就来到了湖南长沙市宁乡市沩山同庆寺参访灵祐禅师。
这一天,灵祐禅师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道:“行脚高士,直须向声色里睡眠,声色里坐卧。”
匡仁禅师马上站出来问道:“如何是不落声色句?”
灵祐禅师马上竖起拂子示之。
匡仁禅师道:“此犹是落声色句。”
灵祐禅师一听,马上就离开教室回方丈室去了。
匡仁禅师看到师父在自己一问之下竟然课都不上就回方丈室去了,不由得百思不得其解。
禅,那是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
禅,不在枯木寒岩中,也不在死水冷灰里。
佛家也强调,烦恼即菩提。
所以,历代禅师都是强调禅人不能脱离生活,不能逃避红尘,而是要求在生活中领悟佛法,在红尘中明白禅道的。
所以,灵祐禅师对同学们道,行脚高士,直须向声色里睡眠,声色里坐卧。
不过,匡仁禅师却别开生面问道,如何是不落声色句。对于一个禅人来讲,在声色里睡眠声色里坐卧也许容易,不过,如何才能不落声色中呢。
灵祐禅师听后,立即举起拂子示之,此时你若认为落声色还是不落声色都不对,须知,禅师竖拂,本就是要截断你的种种念头的。
不过匡仁禅师看到灵祐禅师竖拂,就认为灵祐禅师是有所作为,既然有所作为,自然就是落于声色。所以他道,此犹是落声色句。
看到学生不能明白自己的禅意,灵祐禅师立即起身回到方丈室去了。
灵祐禅师如此作为,也只是想截断学人之思维而已。不过,匡仁禅师对此却不能领会。
看到自己不能领会灵祐禅师的禅机,匡仁禅师觉得自己的悟道因缘不在沩山,于是便决定到别的佛学院去学习。
临走之前,他特意去给自己的好朋友香严智闲禅师辞行。
看到匡仁禅师要走,智闲禅师问道:“你为什么不在这里学习了啊?”看来,智闲禅师并没有参加先前的上课。
匡仁禅师不好意思的道:“我和灵祐禅师无缘。”
看来,匡仁禅师多半是在师父处吃瘪了。所以智闲禅师问道:“你有什么因缘不契的,给我说说看。”
于是匡仁禅师就把自己和灵祐禅师交锋的经过告诉了智闲禅师。
智闲禅师听后,便对匡仁禅师道:“我有个话语。”
匡仁禅师赶紧问道:“你怎么下语?”
智闲禅师道:“言发非声,色前不物。”
匡仁禅师一听,不由得大有所悟,他高兴的对智闲禅师说道:“原来这里还有你这样的高手存在啊。”
随即匡仁禅师又对智闲禅师道:“以后你要是开山弘法了,我定会再来找你请教的。”
说完后,匡仁禅师就告辞而去了。
灵祐禅师得知匡仁禅师找过智闲禅师了,于是问智闲禅师道:“问声色话的矮阇梨,在么?”
智闲禅师道:“他已经走了。”
灵祐禅师道:“你给他说了什么话?”
智闲禅师于是就把自己和匡仁禅师的对话告诉了灵祐禅师。
灵祐禅师道:“矮阇梨说什么了吗?”
智闲禅师道:“他非常认可我的话语。”
灵祐禅师道:“我将谓他有长处,原来只在这里。此子向后设有住处,近山无柴烧,近水无水吃。”
智闲禅师之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可谓是对灵祐禅师行脚高士直须向声色里睡眠声色里坐卧之语的完美应对。
灵祐禅师要求学人向声色里睡眠声色里坐卧,不过,在这里学人更须知虽可坐卧睡眠,但却不能被声色所浸所染,若被浸染,与凡俗何异。
所以,智闲禅师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就非常精准而简练的表达了这一思想。
不过,禅,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那是不能执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如果学人得个境界就坐在此地,则此活境也就变成死境了。
所以灵祐禅师批评匡仁禅师不该坐在此地,并且谶言其后弘法艰辛。
后来,智闲禅师在河南淅川县香严寺当上了主持并开山弘法,匡仁禅师听闻后,便如约来到香严寺参访智闲禅师。
智闲禅师在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时,因为匡仁禅师不认可智闲禅师的话语,两人便在课堂上交锋起来,不过,最终匡仁禅师败下阵来,并被智闲禅师谶言“须三十年倒屙,设住山无柴烧,近水无水吃。”
因为此事在前面香严智闲禅师章节处有详述,所以就不在此复述了。
长庆大安禅师乃是百丈怀海禅师之高徒,他经常在上课时勘问下面的学生道:“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
匡仁禅师在江湖中听闻后,便一路跋涉来到了福建福州市西郊之怡山西禅寺,准备找大安禅师切磋一下。
匡仁禅师来到西禅寺见到大安禅师时,大安禅师正在泥墙。
匡仁禅师毫不客气的上前问道:“承闻和尚道,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是否?”
大安禅师道:“是。”
匡仁禅师马上逼拶道:“忽遇树倒藤枯,句归何处?”
大安禅师一听,立即放下泥盘,呵呵大笑着走回方丈室去了。
匡仁禅师追上去道:“某甲三千里卖却布单,特为此事而来,和尚何得相弄?”
大安禅师马上把侍者喊了过来,吩咐他去拿二百钱来给匡仁禅师。然后大安禅师对匡仁禅师道:“向后有独眼龙为子点破在。”
大约在公元907年,德谦禅师来到浙江金华市明招山弘法。因为明招德谦禅师瞎了左眼,所以江湖中人都尊称其为独眼龙。
匡仁禅师获知后,便立即赶到明招山参访德谦禅师。
两人见面后,德谦禅师问道:“甚处来?”
匡仁禅师道:“闽中来。”
德谦禅师道:“你参访过大安禅师吗?”
匡仁禅师道:“参访过。”
德谦禅师道:“大安禅师有何言句?”
匡仁禅师于是就把自己和大安禅师的上述对话告诉了德谦禅师。
德谦禅师道:“大安可谓头正尾正,只是不遇知音”
可是匡仁禅师不明白德谦禅师的话意,于是便依旧问道:“树倒藤枯,句归何处?”
德谦禅师道:“却使大安笑转新。”
匡仁禅师一听之下,不由得大悟道:“大安原来笑里有刀。”
随即匡仁禅师便向福建西禅寺方向礼拜忏悔。
有句无句如藤倚树之勘辩,以前灵祐禅师也和同门昙晟禅师以及圆智禅师切磋过。
匡仁禅师上述公案在好几种禅宗典籍中都有相同记载,不过,这个公案有个明显的失误。
前面说过,匡仁禅师参访过灵祐禅师,而灵祐禅师于公元853年去世时,匡仁禅师已经超过三十岁了。
而德谦禅师于公元907年才开始弘法,即便匡仁禅师在德谦禅师开山之时便去参访,此时也是八十多岁的人了,难道匡仁禅师八十多岁了才在德谦禅师言下大悟吗?
所有的禅宗典籍都说匡仁禅师师出洞山,《宋高僧传》更是直言匡仁禅师“早参洞山深入玄奥”,所以,匡仁禅师参访过德谦禅师也许是事实,但是需要独眼龙来为他点破禅机,却一定不符合史实了。
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有句无句者,说有说无也,四句百非也,不说说也,一切语默动静也,乃至一切作为也。不过,这些东西都好像藤要倚靠树木而立倚靠树木而生一样,即便有人于此说得头头是道,终究是“身”外之物,终究不能直显佛性。这就好像手指能指月,但手指终究不是月一样。
树倒藤枯,则是表示一物无倚的绝对之境。
既然树倒藤枯了,什么有句无句,还有有无的问题吗?还有归于何处的问题吗?
就如有僧人问法真禅师:“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法真禅师道:“坏。”这个僧人接着问道:“恁么则随他去也?”法真禅师道:“随他去。”
并且,这个一物无倚之境,那是无法用任何的语言文字来描述的。既然说不可说说不尽说说不能说,那我只有一笑了之,那我只有回方丈室去归家稳坐了。
所以,德谦禅师说道,大安禅师可谓头正尾正,只是不遇知音。
可惜,匡仁禅师还是不明白,他只好再次问道,树倒藤枯句归何处。
德谦禅师马上道,你这个问题很可笑啊,大安禅师已经笑过你一次了,你却还承言滞句死不悔改,难道还想要大安禅师再笑你一回吗?
至此,匡仁禅师才幡然领悟道,大安禅师原来笑里有刀啊。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真净克文禅师作偈评唱道:
呵呵大笑意难论,树倒藤枯问有因。
纵向明招言下悟,眼开只是旧时人。
南宋天目文礼禅师作偈评唱道:
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迴避无门毒蛇当路。
树倒藤枯句归何处,明眼衲僧一场罔措。
北宋琅玡慧觉禅师评唱道:“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树倒藤枯,好一堆烂柴。”
宋末元初的高峰原妙禅师在给学生们上课时提举这个公案道:“有句无句,金乌吞玉兔。如藤倚树,癞马系枯桩。树倒藤枯,一冬烧不尽。句归何处,石虎当途踞。呵呵大笑,龙头蛇尾。捺倒烂泥里,刚刀不斩无罪之人。且道大安过在甚处?”随即原妙禅师呵呵大笑着走出教室去了。
匡仁禅师虽在江湖中游历了一番,不过并没有明白大事。后来听闻良价禅师在洞山大弘禅法威震天下,于是便一路跋涉来到江西宜丰县洞山广福禅寺参访良价禅师。
不过,在广福禅寺学习期间,良价禅师虽然多次用自己独创的功勋五位和正偏五位来教导匡仁禅师,但是匡仁禅师始终不能领悟禅道,这不禁让匡仁禅师觉得十分苦恼。
自己历尽艰辛刻苦求学,可是始终不能领悟禅道,看来,自己得想点法才行啊。于是匡仁禅师便处处留意和自己悟道有关的任何信息,终于,匡仁禅师看到机会来了。
这一天,匡仁禅师的同学本寂禅师觉得学业圆满了,便来到方丈室给良价禅师辞行,准备出去自立门户。
在广福禅寺佛学院所有的学生中,良价禅师觉得本寂禅师是最类似自己的,所以,看到自己最得意的学生要离去了,良价禅师马上对本寂禅师道:“本寂啊,你晚上三更时分到我方丈室来一趟,我再给你详说一下我的那些独门招数。”
不料,良价禅师给本寂禅师说这话时,就被一直留意老师动静的匡仁禅师听到了。
匡仁禅师听后不由得心头狂喜,老师要给得意门生开小灶单独传授绝招,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自己怎么会放过呢。
于是,匡仁禅师提前潜入方丈室,然后在良价禅师的禅床下躲了起来。
到了三更时分,本寂禅师依约来到了方丈室。于是良价禅师便坐在禅床上对本寂禅师详细的讲解了宝镜三昧、五位显诀、三种渗漏等等自己的独门招数。
本寂禅师认真聆听后,拜谢过良价禅师就出去了。
就在此时,在禅床下偷听得津津有味的匡仁禅师再也忍不住了,他从床下伸出脑袋大叫道:“洞山禅入我手矣。”
良价禅师没想到竟然有学生胆敢躲在自己的禅床下偷听自己传法,于是他马上对匡仁禅师道:“盗法倒屙无及矣。”
倒屙者,呕吐也。既然你“盗”走了东西,那么以后你就得“倒”出来。后来,匡仁禅师果然如良价禅师所谶言的那样。
上述匡仁禅师盗法一事,是《禅林僧宝传》之记载。在禅宗典籍中,匡仁禅师三十年倒屙之谶言,在多种禅宗典籍中都有记载,有所是灵祐禅师谶言的,也有说是智闲禅师谶言的。
不过,在中国禅宗史上的第一部典籍《祖堂集》中,就明确写明是香严智闲所谶,并且在记载此事的禅宗典籍中,记录是香严智闲所谶的典籍要多些。
匡仁禅师在良价禅师的教导下,终于领悟了禅道。从此后,他在洞山意气风发激扬玄奥,并且禅机锐利善于勘辩,江湖中人都认为匡仁禅师是能评判他人之高才。所以,不论是在洞山还是在江湖中,都有很多人来找匡仁禅师请教和勘辩。
公元869年,良价禅师在洞山圆寂。
良价禅师圆寂后,匡仁禅师和一帮同学在广福禅寺后山建造墓塔安置了良价禅师的全身,随后匡仁禅师便离开了洞山,再次进入江湖游历。
这一天,匡仁禅师来到了湖南常德市石门县夹山寺参访善会禅师。
按照宗门辈分的话,善会禅师是匡仁禅师的师伯。所以,当善会禅师坐在禅床上给同学们上课时,匡仁禅师便站出来问道:“承师有言,目前无法,意在目前。如何是非目前法?”
善会禅师道:“夜月流辉,澄潭无影。”
匡仁禅师立即作出掀禅床势。
善会禅师马上问道:“阇黎作么生?”
匡仁禅师道:“目前无法,了不可得。”
善会禅师道:“大众,看取这一员战将。”
善会禅师曾经讲过: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他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
目前无法者,法本无法,无法法也。
意在目前者,不离眼耳鼻舌身意而存也。
从前大安禅师道“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匡仁禅师马上就逼拶道“忽遇树倒藤枯句归何处?”
现在善会禅师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匡仁禅师马上就问道“如何是非目前法?”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匡仁禅师善于抓住对方的话语往根本上提问勘辩,其思维是很刁钻的。如果对方不是明眼之人,那是很容易在匡仁禅师一问之下就茫然不知所措的。
面对师侄的逼拶,善会禅师道,夜月流辉,澄潭无影。意即天上的明月虽然流光溢彩照亮大地,但是潭水却不会因为贪恋明月的光辉而留住夜月的影子。这充分体现了色空相即相融之意,也表明了一个禅者在红尘中坐卧却不被红尘所染的自在境界。
但是,面对善会禅师的回答,匡仁禅师并不满意。不过,因为善会禅师乃是他的师伯,所以他只是作出了掀禅床的姿势,而没有直接上去掀翻禅床。
看到师侄不认可自己,善会禅师马上问道,换做是你,你又如何应对呢。
匡仁禅师马上道,目前无法,了不可得。
既然目前无法,自然得无所得。并且,就算是这个目前无法之思维,同样要抛弃掉,须知,对于一个真正的禅师而言,那是要理事俱遣的。
其实匡仁禅师之意,和善会禅师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的意思之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善会禅师一听,不由得赞赏道,同学们,你们看看,这真是一员禅林战将啊。
对于这个公案,南宋无量崇寿禅师作偈评唱道:
八花毬上绣红旗,百战场中赤手提。
一自凯歌归去国,英雄嬴得作清时。
明末清初的浃水净洽禅师作偈评唱道:
灵符匕首暗藏弢,独入重围胆气豪。
无奈中军能杀活,致人谋略总徒劳。
这一天,匡仁禅师来到湖北咸宁市崇阳县岩头寺参访全奯禅师。
全奯禅师看见匡仁禅师来了,遂在禅床上低头佯睡。
匡仁禅师便走到他的身边站着,可是全奯禅师依旧不搭理他。
匡仁禅师于是就用手拍了禅床一下。
全奯禅师于是回过头来道:“作甚么?”
匡仁禅师道:“和尚且瞌睡。”说完后,匡仁禅师就走出去了。
全奯禅师呵呵大笑道:“三十年弄马骑,今日被驴扑。”
全奯禅师乃是德山宣鉴之高徒,算是匡仁禅师的师兄了。他以禅风犀利迅猛而著称,江湖中人都感觉他的那些招数太猛从而难以抵挡。
不过,全奯禅师看到匡仁禅师来了,却并没有施展出他平常管用的招数出来切磋,而是假装躺在禅床上睡觉,从而不搭理匡仁禅师。
匡仁禅师看到全奯禅师装模作样的不搭理自己,便直接走到他的身边站着。
别人都站到身边来了,可是全奯禅师依旧不搭理匡仁禅师。
你不搭理我,那我就搭理你呗,于是匡仁禅师便用手拍了禅床一下。
看到对方动手了,全奯禅师只得回过头来道,作甚么。
看到全奯禅师终于开口搭理自己了,匡仁禅师立即道,你慢慢瞌睡吧,我不陪你玩了,随即匡仁禅师便扬长而去。
从两人见面后的表现来看,全奯禅师确实是全程在打瞌睡。一开始便装模作样的打瞌睡,别人来到身边站立,他还是在打瞌睡,别人拍打禅床惊醒了他,他不施展德山棒法迎头就打,却在睡眼朦胧的问别人作甚么,依旧是在打瞌睡。
等到别人喊他继续打瞌睡并扬长而去,他才回过神来,明白自己碰上高手了。不过,全奯禅师终是绝顶高手,他赶紧笑着自嘲道三十年弄马骑今日被驴扑。须知,全奯禅师如无此语回互,就真的是被驴扑了。
而匡仁禅师能在全奯禅师这种绝顶高手面前游刃有余,这也证明了他的禅宗功夫是非常过硬的。
这一年的冬至日,匡仁禅师照例来到教室给同学们上课。有僧人站出来问道:“如何是东来意?”
匡仁禅师道:“京师出大黄。”
在禅宗的寺庙里,除非出现不可抗力,不然老师都会如常来到教室给同学们上课的。所以,在寺庙里,是没有什么节假日休息一说的。自然,冬至之日,佛学院还是会正常上课的。
不过,在课堂上提问的这个学生思维敏捷,所提之问也有点独特,既然是冬至之日,他就利用冬来作文章提问。并且,一般僧人都是问如何是西来意,他却别出心裁的问如何是东来意。
但是,不论是东来意还是西来意,在明眼宗师眼里都是一样的。你东说西说,无非是想问那个而已,无非是想明白那个而已。
所以,匡仁禅师开示道,京师出大黄。
对于禅道,通常情况下学人都会往神圣玄妙处着眼,都会觉得禅道是那么的高不可及。所以,对于此类学人,高明之师常常对之以平常熟悉之事熟悉之物。一来以实应虚,二则禅道本就蕴含于日常事物中的,所谓行住坐卧穿衣吃饭皆是禅也。
所以,当有学人问及东来意时,匡仁禅师开示道,大黄的主产区包括陕西,所以,京师中产大黄,这么平常的事你难道都不知道吗。
匡仁禅师京师出大黄之语传入江湖后,立即引来了众多禅林高手的热议。
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京师出大黄,熟处最难忘。
道吾常作舞,元是谢三郎。
密庵咸杰禅师作偈评唱道:
有问冬来事,京师出大黄。
贪他一粒粟,失却半年粮。
明末清初的牧云通门禅师评唱道:“有问山僧如何是冬来意?向道兴化莲壳好种火,且道与古人相去多少?诸人若作世谛流布,佛法未梦见在。更作佛法商量,千里万里。毕竟如何?须知远烟浪,别有好商量。”
匡仁禅师在疏山寺常常手握木蛇,有僧人觉得很奇怪,于是上前问道:“师父手中是什么?”
匡仁禅师提起木蛇道:“曹家女。”
对于禅宗江湖而言,凡言禅,皆本曹溪。所以,匡仁禅师要说禅论道,也是别开生面的说自己手中的木蛇是曹家女。
而且,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朵花可以是一个世界,一片叶子可以是一个如来,那么我手中的木蛇,为什么不可以是曹家女呢?
所以,学人只要具眼,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如果你不具眼,那么,木蛇始终是木蛇,曹家女终究还是曹家女。
不过,如果学人坐在此地,认为曹家女就是木蛇,却又不是了。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慈受怀深禅师作偈评唱道:
别面不如花有笑,离情难似竹无心。
因人说着曹家女,引得相思病转深。
南宋天目文礼禅师在给同学们上课时评唱此公案道:“手中木蛇,是曹家女,美态异常,恶心难御。”随即文礼禅师一下把拄杖提起来道:“如今变现在南山,倒用横拈谁敢觑。”接着文礼禅师又把拄杖扔下去道:“照顾性命。”
明末清初的白岩净符禅师评唱道:“疏山年老忒杀懵懂,分明手中木蛇却唤作曹家女。可惜这僧乏屠龙手段,放过疏山。当时若是个汉,待提起曰曹家女,便与礼拜而去,管教他性命落在我手里。”
这一天,疏山寺佛学院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灵泉归仁禅师参问匡仁禅师道:“枯木生花,始与他合。是这边句,是那边句?”
匡仁禅师道:“亦是这边句。”
归仁禅师接着问道:“如何是那边句?”
匡仁禅师道:“石牛吐出三春雾,灵雀不栖无影林。”
良价禅师曾经在教室里开示学生们道:“欲知此事,直须如枯木生花,方与他合。”
归仁禅师借此问匡仁禅师道,枯木生花始与他合,是这边句,是那边句?
枯木生花者,绝后复苏也,死中得活也。希运禅师有诗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所以,此等境界,那是登上峰顶后极目四望无所遮拦心旷神怡之境,那是君臣道合后春风吹拂大地无处不是春之境。若到此地步,岂有这边那边之分。
不过,归仁禅师于此疑着,所以问道,枯木生花始与他合,是这边句是那边句?禅者,总是要刨根问底的,纵是想要拔进一层的。
面对学生的疑问,匡仁禅师如实通告道,此亦是这边句。
虽然良价禅师道欲知此事直须如枯木生花方与他合,不过,这也只是老师一期之说而已,学人切不可坐在此地。须知,指月之指再如何的玄幻莫测高深奇妙,指终究还是指。
并且,所谓千虚不如一实,巧说不如直道,所以匡仁禅师直截了当的告诉归仁禅师道,此亦是这边句。
归仁禅师马上问道,既如此,如何是那边句。
看到学生刨根问底要确知那边事,匡仁禅师只得开一线道,石牛吐出三春雾,灵雀不栖无影林。
在常人眼里,石牛自然是不能吐雾的,而且这个世上只要是树林,就一定会有影子。所以,这个世界是没有无影林的。
但是,在禅师的眼里,理事是可以混融的,色空是可以转换的。而且,禅师们从来都不会把自己的思维固定在一机一境的,他们常常语出常情,用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物来截断学人的念头和思维,以期学人能回转身来。所以,在禅师眼里,铁牛可以出汗,石女可以唱歌,石牛自然也可以吐出三春雾了。
不过,这些出格之境纵然绝妙,学人更须知平平淡淡才是真。所以,学人虽然明白了石牛吐雾之境,更需转却过来居于平常之地。所以,伶俐衲僧(灵雀)是不会栖息(执滞)于无影林这种玄妙之地的。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沧海无风波浪平,烟收水色虚含月。
寒光一带望何穷,谁辨个中龙退骨。
明末清初的伴我净侣禅师作偈评唱道:
雾锁云封体浩融,个中无路若为通。
灵泉喝出无私响,检点将来尚涉功。
匡仁禅师在疏山寺说法如云,从而吸引了很多江湖中人前来参学,就连云门文偃这种人物,也慕名来到疏山寺参访匡仁禅师。
这一天,匡仁禅师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道:“病僧咸通年前,会得法身边事。咸通年后,会得法身向上事。”
文偃禅师马上站出来问道:“如何是法身边事?”
匡仁禅师道:“枯桩。”
文偃禅师又问道:“如何是法身向上事?”
匡仁禅师道:“非枯桩。”
文偃禅师随即问道:“还许学人说道理也无?”
匡仁禅师道:“许。”
文偃禅师道:“枯桩岂不是明法身边事?”
匡仁禅师道:“是。”
文偃禅师又道:“非枯桩岂不是明法身向上事?”
匡仁禅师道:“是。”
文偃禅师马上问道:“只如法身还该一切也无?”
匡仁禅师道:“法身周遍,岂得不该。”
文偃禅师随即指着旁边的净瓶道:“只如净瓶还该法身么?”
匡仁禅师道:“阇黎莫向净瓶边觅。”
文偃禅师听后,立即对着匡仁禅师礼拜致谢。
对于任何一位参禅悟道之士来讲,他们都是希望能明得法身向上事的。为此,他们可谓挠破头皮历尽艰辛。
不过,要明得法身向上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匡仁禅师曾道“法身之理,理绝玄微,不夺是非之境,犹是法身边事。”所以,匡仁禅师依据自己的亲身求学经历告诉同学们道,自己咸通年前会得法身边事,咸通年后会得法身向上事。
看到老师抛个话端出来,云门文偃禅师马上站起来问法身边事和法身向上事,匡仁禅师立即对以枯桩和非枯桩。
不过,对于匡仁禅师的回答,文偃禅师是不满意的。
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只是说明法身(般若)借助于万法来显示而已,并不是说万法就是法身(般若)。
所以,文偃禅师马上问匡仁禅师道,只如法身还该一切也无。
法身之理,周遍无遗,自然是遍该一切的。所以匡仁禅师自然据实回答是遍该一切的。
既如此,文偃禅师马上指着旁边装水的净瓶道,只如净瓶还该法身么?
既然你说枯桩可以明法身边事,既然你说法身遍该一切,那么净瓶也可以包括法身了。看来,文偃禅师想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啊。
匡仁禅师乃是明眼之人,他马上就明白了文偃禅师的心思,所以他立即截断文偃禅师的思维道,你不要向净瓶边觅什么法身,须知,法身可以借助净瓶来显示,但是净瓶却不是法身。
而且,若论向上事,踢翻净瓶尚迟半刻,更何况在净瓶上寻有觅无。
文偃禅师看到匡仁禅师道眼通明,于是立即给匡仁禅师礼拜致谢。
不过,文偃禅师同样是功夫高绝之人,他礼拜匡仁禅师,同样是笑中有刀泥中有刺的。
这就好像有人在夸夸其谈,旁边有人道你说得真好。这里须知,他可能是在表扬你,但是他同样可能是在反讽你。
对于这个公案,宋朝禅宗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评唱道:“眼观东南意在西北,拨转天关掀翻地轴。法身向上法身边,间气英灵五百年。胶漆相投箭相拄,南山起云北山雨。”
南宋石溪心月禅师作偈评唱道:
法身向上法身边,会得咸通无后先。
一个矬来一个跛,担为一檐更无偏。
明末清初的白岩净符禅师评唱道:“不是疏山老汉,净瓶子几乎粉碎。”
不知何年何月,匡仁禅师感觉自己不久就要离开这个尘世了,于是安排主事僧聘请工匠就在本山中提前给自己建造好了墓塔。
这一天,匡仁禅师感觉世缘已尽,于是把弟子们召集拢来,随即匡仁禅师示偈一首道:“我路碧空外,白云无处闲。世有无根树,黄叶风送还。”
这首偈子说完后,匡仁禅师便圆寂了。
匡仁禅师圆寂后,弟子们便将他的遗体安置在了提前就为他建造好了的墓塔中。
匡仁禅师在疏山寺弘法多年,使得疏山寺在江湖中颇有声望,自然也吸引了很多江湖人士前来参学,故而其法门也比较旺盛。依据《景德传灯录》之记载,匡仁禅师有法嗣二十人,这在良价禅师众多弟子中,是仅次于云居道膺禅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