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日,一位母亲带着自己七八岁的儿子去书店看书,一开始还好,但没过多久,孩子便闲不住了,看过的书也不放回原处,而是随地乱扔,店员姐姐走过来说,小朋友,你这样做是不对的,看过的书要放回原来的地方啊。也许声音高了一些,孩子躲到妈妈身后,扯着妈妈的衣角,探出头来看着店员。当妈的急了,声音提高了一个度“孩子小不懂事,你这么凶是什么意思?”
本来是很简单的平常事,是孩子年纪轻,也许没有经历过,当妈妈的教一下,再让孩子给人家道个歉,什么事情也就没有了,但如果这位母亲是这样的态度,我也就只能说:年纪小,不代表就可以没有教养。
可以将专业技能之外的每个人都理应拥有的普世的品质用两个词来概括。
其一是教养、其二是修养。
教养是个很有趣的词,一般用来——骂人。
许多讨论教养的书籍中,在我看来包括了我所认为修养的部分,就我而言,教养应该是任何一个略明白事理的人,从一开始就理应具备的品质或者说是能力,教养也分层次而作为普通大众所具有的一般的教养,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其他人的尊重,而这种一般的就应当是在家庭教育中自然产生的。例如不影响、打扰他人,例如讲文明懂礼貌,例如独处时不能违反自己的准则,即慎独。这样看来,有这种层次教养的人会得到别人一定的认可,因为没有谁会去厌恶一个懂礼貌并且易于接触的人。
一般的教养大多存在于表面,在一举一动中能够自然流露的东西,但他的持续时间一般都不是很长,在与人接触的时候,通常有大段的时间会经由言语动作相互认识了解,更深层次的教养则会在这种时刻体现。
倾听也许是个很好的例子,大多数人都会有讲话时候被人打断的经历,一般被人打断的你 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愉快。推己及人,我们应该做的事是仔细的听好别人所讲的话,避免别人的难堪。也有这样的情况,从两个人的交谈变成单方面的讲演,这告诫我们不要说得太多而听的太少,换一种角度,人耳每分钟能分辨的词语的数量嘴能说出的字的两倍,接下来的时间与精力用来消化和整理所接受的信息不是更好吗?
俞敏洪说,教养就是当你走到一群人之中,你的行为恰当得体,让人感到礼貌和愉悦。
依我看来,看来还要让每一个人都没有被孤立的感觉,在过程中如沐春风才更好。
而谈到第二个词,查找它的过程就更有趣了。
我在学校的图书馆检索系统里查找这两个词,关于教养的书都在讲哲学。至于修养有关的书籍材料中,我挑中的两本书都归类在美学中。修养——美学。也算是“死得其所”。(原谅我用这个词,脑子突然冒出来,并不想换。)
教养与修养最大的区别是是否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
健谈就是一种神奇的修养。
健谈之人不仅要有独特的想法,而且要博览群书,思想远大,懂得倾听因而总是言之有物。
——瓦尔特·斯科特
将健谈归为需要知识的修养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不假思索的胡说,没有计划的去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说的内容就会毫无营养可言。但是当你所讲解的东西带有价值或个性化的内容,你的身份就不再是简单的谈话者,而更像是一个教育家。
“你所说的每一个词语都在暴露你的内在,而你所经历的事情多的每一个文字都不同程度地构成了你自己”
个性也是修养的一种,我表姐几年前说喜欢和我一起吃饭,这样她就能多吃一些,原因居然是我吃的多。这当然不是一个很恰当的例子,但它的确很形象地表达了个性的作用,总有一些人能让你觉得它就是生活的催化剂,让一切顺滑且便利,让人舒服。拥有这种人格的人具有潜在的吸引力,他们睿智,善于运用自己所能为别人谋利,同时为自己谋利。人格培养培养也是需要知识储备的,不是那些工学理学的应用技能,而是柔和的文学力量。我奉行一种学说,每读一本书,就相当于经历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了这些优秀的人的人生所糅合的一个复合型的人格必然能在与不同人的相处中游刃有余。
个性也会表现在外在上,想象一下,一种被命名为骄傲的走路姿势是怎样的,而那个用骄傲来走路的人的个性又会是怎样的?
教养通常用来辱骂。他人而修养,我更希望被用这个词来描述,或者说被赞美。
你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