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10)班 程炜
林黛玉,与薛宝钗并列位于金陵十二钗的榜首,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
看看黛玉进贾府时大家是如何评价她的。宝玉是这样看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段神态描写抓住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表现黛玉超凡脱俗的病美人形象,这似曾相识的情感体验,是宝黛的爱情涂抹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朦胧的美感,文中说道: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对于贾宝玉,也感到眼熟,“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又胡说了。你何曾见过?”宝玉笑道:“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像是旧相认识,恍若远别重逢的一般。”贾母笑道:“好,好!这么更相和睦了。”二人因为前世有缘,木石前盟,所以今生见面均感眼熟,当然了,这更是心灵的相通,此后,贾宝玉并没有与林黛玉做什么寒暄之礼,而是为林黛玉取了一个表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从熙凤对黛玉的评价中可以看出黛玉标致的外貌和不凡气质,而众人是这样看黛玉的:“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 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便知他有不足之症,”这里体现了黛玉的病弱体质和高雅举止。
大观园中姐妹众多,各个才情不凡,而黛玉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的诗人气质,才情禀赋,为十二钗之最,她醉心于诗歌活动,能诗且致力于诗,是真正诗者。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林如海既是探花又是兰台寺大夫,这大概为她的满腹才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不像宝钗那样的囿于礼节规矩而推托,反而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溢于言表。她首先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有了自信心,香菱自然上了劲,从而有信心有兴趣地学下去。林黛玉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她讲述"课程"提纲挈领,高屋建瓴,道规律,明要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使香菱懂得"取法乎上"的重要性。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要重视积累和感悟。
受《葬花吟》影响,大家觉得黛玉是个过于悲观的人。而76回在与湘云一起联诗时,她说道:“事若求全何所乐”。短短七个字,却体现了黛玉的豁达乐观。甚至当湘云无比忧伤地说:“就如咱们两个,虽父母不在,然也忝在富贵之乡,只你我就有许多不遂心的事”时,黛玉却笑道:“不但你我不得称心,就连老太太、太太以至宝玉、探丫头等人,无论事大事小,有理无理,皆不能各遂其心者……”黛玉伟大的地方在于她能看到别人的不幸,并去理解他人的难处。
黛玉有女性柔美娇弱病态的极致,又有中国士大夫的恃才傲物、宁死不屈的坚毅秉直,在这两种秉性之下,她是那么的楚楚动人,她是那么的富有才情。虽然她于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香消玉殒,但是她永远地赢取了我们内心深处那最深挚与持久的怜惜,她长驻在我们的心中令我们永远无法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