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信息高速化时代,朋友圈逐渐化身为了快速了解一个人的工具,刚认识一个人,我们总是习惯先点开对方的朋友圈,刷一下动态,看一下评论,试图通过对方的语言风格,记事形式来个三分钟“速懂”。
只是,我们都快忘了,朋友圈的一切都是可以自定义的。
相册封面可以换成喜欢的样子,
昵称每隔一段时间更新一次,
发出来的图片是经过筛选加工的,
搭配的文字是仔细斟酌过的。
正因为它的自定义功能,我们往往只将我们愿意展示的东西po出来。而所谓的朋友圈成了“完美圈”或者说“理想圈”。
例如我想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形象,我就可以将生活中正能量的日常专门挑出来发上去。运动的样子,工作的样子,读书的样子,听音乐会的样子,,,实在没有,还可以编出一个正能量的样子,毕竟,我的目标是:积极向上。
我想让你看到什么样的我,我就打造一个什么样的朋友圈,所以,你通过朋友圈来认识到的我,完全是计划之中的样子。
我并不是说朋友圈的东西不真实,只是,它多少有点不全面。
最近,我成功化身为水哥的脑残粉。
或许是看到了他隐藏在玩世不恭面具下的坚强,或许自以为读懂了他“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孤独,也或许只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注定会遇见一份无关爱情的喜欢。
据说,人的一生中会遇到2920万人,而水哥只是这2920万分之一。
和周遭的同龄人一样,水哥也会吐槽生活的扯淡,偶尔还猝不及防的扔几个污段子。
水哥的朋友圈很长,从头刷到尾,一个小时
水哥的朋友圈很有趣,各类段子层出不穷,污的腹黑的
水哥的朋友圈很丰富,吃喝玩乐 外加江河湖海
水哥的朋友圈,好像,很快乐的样子。
初识水哥,我也是通过朋友圈的方式来增加了解。无非是些聚会,旅行,吐槽,逗贫。很快,初印象的标签就已经生成。如果,后面没有听他说起他的故事,我仍然觉得这就只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青年,就像他朋友圈塑造的那样。
水哥的朋友圈有各种各样的酒局。可是水哥也说:一个人的时候,看看书,收拾收拾屋子,就是没人说说话。孤独的水哥,朋友圈没有告诉我。
水哥的朋友圈玩世不恭没个正经。可是水哥也说:高中毕业那年离家出走,一个人打好几份工,家教、销售、搬水工都做过,自己交了学费还余钱买了电脑,那段时间,累成了狗。有担当的水哥,朋友圈没有告诉我。
水哥的朋友圈不乏与女生的互动。可是水哥也说:喜欢一个人很简单吗?有第一次见到就有点喜欢的;也有第一次见到很喜欢聊着聊着就不喜欢的;还有第一次见到不太喜欢聊着聊着就喜欢上了的,比如前任,啊呸,什么鬼前任。看,认真对待感情的水哥,朋友圈也没告诉我。
突然发现,通过朋友圈就建立起来的了解未免太不靠谱。
有些人习惯了把快乐的一面全数展露给外界,不快乐的一面就筛选着展露给外界。
我发现这种定律尤其适用于那些很少发朋友圈的人。不妨观察一下那些一下就滑到了头的朋友圈,你会发现寥寥的几条,不是最新的成就,就是精致的美景 ,再不然富丽堂皇的餐厅,配上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总之,都很美好。
糟糕的一面,抑郁的一面,混乱的一面,自己知道就好。
我周围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非常喜欢朋友圈的“私密”功能。有时候,一首熟悉的曲调,一抹相似的背影会突然让人变得矫情,这个时候总免不了想借助文字来排解内心的燥郁。而我们却不愿意将多愁善、感郁郁寡欢的傻样让旁人看了去,我们都希望能在他人的脑海里留下一个“清新快乐”的印象,这时候我们就会将一些不愿公开的情绪设为私密。
嘿,陌生人,你只要认识快乐的我就够了。
除了情绪的精挑细选,有时候,我们还会通过朋友圈来塑造一个与现实生活中完全不一样的自己。
同系的一个姑娘,依依,就是这样一类型。平日里,每次遇到依依,我都会变得特别话唠,因为依依是一个非常腼腆的姑娘,随便说个段子都能脸红半天,她的笑容应当是移动的教科书,永远只露八颗牙。说话轻声细语,常常让我这个糙汉子自行惭愧。在加依依的微信之前,我一直把依依当成淑女的典范。
因为一次偶然的关系,我加到了依依的微信,第一件事就是习惯的点开了依依的朋友圈。刚点进去,我就退了出来,再三确定这是依依的朋友圈时,我又一次点了进去,然后,掉下的下巴就再也没有合上过。
如果不是因为跟依依在微信上有了几句交流,我都要怀疑她被盗号了。怎么也想不到平日那个听段子会脸红的姑娘朋友圈充满“卧槽”“臭傻逼”的字眼,那个说话轻声细语的淑女原来也会“问候讨厌的人的父母”,那个笑起来只露八颗牙的少女居然还有那么愤世嫉俗的一面。
后来,一次聚会中,聊到优雅这个问题,所有人都对依依赞不绝口,在幽暗的灯光下,依依依然红着脸,露出了八颗牙,害羞的说道:“哪有~”
我怎么也没法将灯光下那个较弱的女孩同她的朋友圈联系在一起。
依依究竟是在朋友圈里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还是真实的样子?我不得而知。
网上有句话说:“如果你没瞎,就不要通过别人来了解我。”
我想说:“如果你不傻,请不要通过朋友圈来定义我。”
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个人,与TA进行一场真诚的交谈,会比翻朋友圈来的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