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最早看罗辑思维已经三年多了,其中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瞬间,今天就其中一个有关李鸿章的话题来回顾一下,迷茫时代的明白人。
李鸿章已经过世110多年,他活着的时候就顶了两顶帽子,第一是汉奸,第二是误国权臣。首先说汉奸,无非两条证据,第一,签订《马关条约》,第二,签订了《辛丑条约》,可是要知道他老人家也没办法呀。他反对甲午战争,可是光绪皇帝觉得跟英法打不过还情有可原,跟小日本怎么打不过呀,结果打输了,李鸿章付出了政治上的代价,拔去三眼花翎,革职。被慈禧太后安排他去跟日本人谈判签订了辛丑条约。庚子年签马关条约,当年慈禧太后带着端王跟义和团在北京,出事了之后逃亡西安,当时李鸿章在广州当两广总督,被慈禧太后派到北京处理后续之事,签订了《马关条约》,两个月后忧愤而死。
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国是一艘孤独行进的文明航船。突然在1840年之后遇到西方这种现代文明,整个是张慌失措的,不能怪当时的人。维特伯爵后来北京有一句话说道:李鸿章是一个著名的国务活动家,但是在我们欧洲的观点看来,他既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什么文化。在他们的国家,他是受过很高的教育,很有文化的人。我们现在隔着100多年,我们当然可以批评李鸿章。当时梁启超写一本《李鸿章传》,里面讲了三句话,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每个人在具体的经验中,具体的境遇中,遇到的都是每当时情境下的具体选择。我们这些后来看历史的人,就不能用我们今天来讲的是非去判断当年人的是非对错。
我们把当年的几个大牛人跟李鸿章搁到一块,看看李鸿章给我们今天提供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首先看看左宗棠,早期参加镇压太平天国,后来又带兵收复新疆,战功卓著,但是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他一生都活在自己过去的辉煌历史和人情恩怨之中。李鸿章这个人的最大特点是它虽然有敌人也有恩怨,但他从来不沉在里面难以自拔。
再说说,张之洞,他办了汉阳铁厂,一旦看到未来有什么好的前景,贪婪无度,设一个大的目标,让自己够不着。
这期节目,抛开褒贬评价,回归具体的历史情境来看李鸿章的所作所为,通过与同时代左中棠、张之洞、翁同龢的比较还原一个过往不恋,专注当下的真实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