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想起,初入社会的时候,做过很多错事,有些错是真的错,有些错不是错,只能是无法控制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之前,我们无能无力。甚至,道理是我们的,但我们无法表达,内心郁闷而焦急,尴尬脸红的事三天两头登门造访。
那一刻,我们什么都没有做,就背上了千千万万个指指点点,仿佛承担着全世界的错!
时过境迁,虽然这种局面不再经常出现,但心里仍是纠结的,看着别人有理有据的侃侃而谈,甚是羡慕。寻过很多书,以期在书中找到答案,帮助我们走出泥潭。我想《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应该是最恰如其分的。
1,建立"自我意见法"
它首先告知我们要建立"自我意见法",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初衷。当我们建立了"自我意见法",我们都能有理有据的举一反三,那时我们不用在郁闷焦急,也不用在等待什么救世主来救场,我们只需站在那里,将内心的想法娓娓道来,任何的突发状况面前,我们都能轻松应对。
公司两年前来了一位大姐,销售业务做的很成功,也因此在各方面都以一位成功人士自居。凡是工作日的日子我们都要衔接,沟通。在很多层面上,一位她孩子和我们差不多年龄的长者,必然带着岁月留给她的某些成功经验以示后人。我们这些小伙伴每天茶余饭后都能听见她的推荐啊或者对某个人的建议什么的,对与不对都没有去反驳,一笑而过。我们从来没有用过上面的步骤思考问题,所以无法持有自己的意见,我们思想枯竭,这就是我们一笑而过的原因。
2,批判性思考
问题来了:一个小伙伴找了一个男朋友,在基本情况了解后,大姐站出来说话了,说她不能找一个农村户口的男朋友,何况她男朋友家还有个弟弟,农村户口没有医保,将来对方父母养老都成问题,还有男方父母都已见老在农村生活,将来也不能帮她带孩子什么的,还要买房还贷款。
归根结底,小伙伴要挨累了,要多奋斗20年,如果找一个沈阳户口且有住房的男朋友,这些问题就都不是问题。
《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里第一课里引导我们批判性思考:
(1)作为根据的内容正确吗?
(2)根据足以成为根据吗?
大姐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无非是从她自身以及她为她儿子设计的未来出发,这些问题在她身上基本应验了,她和丈夫都是沈阳市户口,公公婆婆都有医保,看病基本不用花钱,她儿子从小在婆婆身边长大,所以她这些年的生活基本就是享受。
她还说将来她有了孙子,全年放在自己身边带着,家里还有几套房子,除了教育孙子,家里没有任何开销。她儿媳妇就可以每天打扮得光鲜亮丽去上班。(1)的疑问已经解决。
放眼沈阳市,房子和医保或许都可解决,实在不行还有从古老年代流传下来国家分的房子,没有医保还有低保。
抛开这两个问题不说,难道所有的沈阳婆婆都能给带孩子吗?婆婆们就没有自己的生活,而把自己绑到孩子身上吗?有几个婆婆能在孩子摔倒大哭时告诉孩子这不是凳子桌子的错?沈阳的婆婆都能用手机接收老师留的作业并辅导孩子学习吗?
好像说的有点远了,总之,就说这个以偏概全的观点就已没有说服力了。所以根据不足以成为根据。
3,增加观点,思考"相反的意见"
大姐的孩子从小被婆婆带大,孩子要什么奶奶就给什么,现在吃成肥胖症几次减肥都不成功。现在是孙子离不开奶奶,奶奶离不开孙子,孙子甚至会为了奶奶和爸妈动手,奶奶无论对错都是对。孙子谈个女朋友,奶奶说不喜欢就换。大姐什么事都为儿子计划好了,所以儿子也就不用那么费心了,去超市就爱买油盐酱醋。这一切都能因为有沈阳户口和住房就万事大吉了吗?
再者说,一个有能力的年轻人完全能营造大姐所描述的生活。年轻人如果和奋斗两个字分开,过着一眼能看到头的生活,那样的人生也没有什么意义。
这就是相反的观点所能铸成的同样意义。
要让思考具有说服力,心中就要有另一个声音不停的提醒我们这样想是为什么。
然而,这只是《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中1/6的课程,就是冰山的一角。书中还有很多课节令我印象深刻,比如"听说毛利小姐要结婚所以辞职了"是意见还是事实?用对孩子说明的姿态来思考,就能看到"前提"等等。这些看似简单问题的背后是逐步接近思考力内核的关键所在。
我想,手握一本拥有二十多年在大学教授思考力与英语的经验,担任指导国际水平思考力、表达力、作文力的学校校长,狩野未希所著的书籍,对我们的帮助总不会太小吧。
我们的思考可以更深刻,此刻正是远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