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语文课堂寻真》前两章读后感
这几天一直在读黄厚江老师的《语文课堂寻真》,虽然只读了两算,却感觉书中的字字句句都说出了我的心里话,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
自从我们学校采用五步三查的教学模式之后,就感觉语文课堂少了很多语文味儿。虽然在最后一个阶段,我们打破了模式的束缚,增加了一个“读学”的环节,但也只是匆匆读一遍课文,学生就开始写导学案上的问题。为了得到展示的机会,他们独学、合学的速度都很快,快得来不及潜入文字中去细细品味。
学生不细细地读文本,有什么后果呢?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展示没有深度。难点突破不了,老师心里着急,自然会代替学生分析文本。对文本进行适当的分析,对培养学生理解文本、解读文本的能力是有帮助的。但没有好好读文本,甚至基本没有读,滔滔不绝地条分缕析对学生的阅读有什么帮助呢?学生用两节课学习《背影》,还说不清楚朱自清先生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是胖是瘦?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用三节课学习《孔乙己》,学生竟说不出课文里的三个句子,说不出孔乙己的高矮胖瘦,记不得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的名言,只记得什么自命清高,什么好喝懒做,什么科举制度,什么社会冷漠。没有好好读文本,记住这些结论有什么用处呢?这些结论并不是学生自己解读文本的结果,而是老师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了学生,这对于培养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第二个感触最深的地方,是黄厚江老师对课标中“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解释。课标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那么什么是交际呢?仅仅指学习和工作吗?黄厚江老师认为,语文还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什么是生活呢?生活绝不单单是学习和工作,也不单单是交际,甚至可以说,最主要的不是学习、工作和交际。人的生活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日常生活,还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因此,语文的工具性不单单表现在学习、工作和交际之中,而应表现在人的全部生活之中,尤其是人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之中。
从这一点出发,语文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丰富健康的情感。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和谐发展,而人发展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语文作为教育的最主要的课程,必须承担起这样的义务。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绝不是用口号和大道理去要求学生,而是要在阅读、写作等具体的语文实践中,让学生逐渐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在面对生活的不幸和苦难时能够具有顽强的生活意志。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意识,引导她们追求生命的质量,让他们懂得生活是无可逃避的,活着就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责任。生活的确会让人觉得很累很辛苦,但这种累,这种辛苦,又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除了这些,语文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培养的审美情趣。现在这个社会在飞速发展,人类越来越物质,逐渐失去了审美能力。一个不会审美的人,一个没有能力从生活中去寻找到美丽的人,注定是不会幸福的。我想,每一位做父母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一台工作的机器,完全不会享受生活,不会欣赏美享受美。不管生活如何艰难如何无聊,我们都要努力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浪漫而富有诗意。我很喜欢黄厚江老师的这句话:“一个人可以不做诗人,但做人不可没有一点诗意。一个没有诗意的人是不可爱的,甚至是猥琐的。一个从没有写过诗的人是一个精神不健全的人。”而努力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有诗意的能力,则需要在语文课程中慢慢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