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懵懂就是一首诗
年少时的青春的模样早已远去,能够记住的才是最真的。
对于书籍的懵懂
小时候,家里的藏书很少,可供娱乐的东西除了只有十个台的电视节目,还有大段的长篇广告。于是乎,那时最大的乐趣就是找到一切可供阅读性的东西囫囵吞枣似的进行读着。犹记一起回家的小伙伴,她的姐姐给她买了《格林童话》以及《安徒生童话》两本书,7、8岁的我们对于童话故事有着一种天然的向往, 在盼望着她看完以后我央求她借我看,记得那时候爷爷奶奶是要求我早一点睡觉,因为第二天要很早起床去上学校。但那时哪管这么多,偷偷的在被窝拿着手电筒看,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原来故事不只是有紫薇和小燕子还有白雪公主和灰姑娘。那是我最早了解的懵懂的“远方”。所说的启蒙书籍大抵如此,书本于我的吸引最初便来源于此,感谢这份懵懂,在那个疏于管教的年代,让我没有放弃学业,而以此为目标,上了大学。
对于喜欢的懵懂
年少的时光,“喜欢”这词说来都挺敏感,男同学与女同学间萌生的那应该称之为“好感”吧。十多岁的年龄,那时还不流行微信,QQ大多还在电脑上普及,手机不让带进教室。于是,教室里偷偷传递的纸条是一道风景线,青春懵懂的心情在纸条上传递着,欲遮还羞的话语写着纸条主人的真实心情。但那是的我很可惜没有体会到这种朦胧复杂的情感,认认真真的当了这么多年的好学生。说起来,有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初三快毕业的时候,隔壁班的男孩子给我送了一盒巧克力,写了一条儿:你知道德芙有什么含义吗?,遂偿,回曰:苦中有点甜?故此,母胎单身二十余年。也亏我大条女神经,不然学习的心思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对于理想的懵懂
对于最初接触理想这个词,应该是中学二年级,那时的政治老师要求我们写短期理想、中期理想以及长期理想。清晰的记得我写的是考上我们市一中,考上大学,找份好工作。回顾初中至今,将近十年之久,当初的理想也算都实现了。虽在现在看来不是很大的理想,但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应该是件神圣的事情。庆幸的是,还真的都实现了。理想这东西是很神奇,一旦确立了,就在你心中埋下了一颗成长的种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想一想:哦,我还有这样的一个目标没有实现。于是便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理想是一个神奇的东西,这时正在读文字的你,不妨想一想,你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又是什么呢?下一个人生的十年你又将会在哪儿?会是一个怎样的模样?
生活是酒,越陈越香,时下,青春篇大火,这不也与很多人的怀旧情怀有关么?在我们越来越理性的成人生活中,你是否也会怀念懵懂冲动的青春时期,对于每个人来说,生活都有着他不易的模样,对过去美好的一种怀念,是否也是生活的一种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