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坐落于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是黄海之滨的明珠。印象中只有青岛啤酒,崂山道士,德式建筑以及著名的青岛大虾事件。今年六月随着上合峰会的召开,青岛再度次走进我们的视野。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啤酒飘香的名城,对外开放的热土。
2012年云南旅途中,有缘认识了青岛的徐大哥,一直有联系。也耳闻八大关的樱花及美丽的秋色,心心念念了好些年,恰巧朋友去青岛开会一拍即合就有这趟的青岛之行。
前往青岛很方便,飞机,高铁,火车都可以直接抵达,时间仓促只能选择飞机了。
抵达机场一路向南,路上行人稀少完全没有海滨旅游圣地的喧嚣,两旁郁郁葱葱的梧桐有点儿杭州的味道。
机场大巴终点在青岛火车站,号称中国十大最美的火车站之一。火车站始建于1900年1月,竣工于1901年秋。德国人魏尔勒和格德尔茨设计,是德占时期的经典建筑。2008年奥运会,由铁道部和青岛市共同投资新建青岛客运站。
火车站改造后实行现代化车站管理,接近机场管理服务水平。外部还保持着德式风格特点,保留了钟表楼和候车室。
午餐去了中山路上的网红店——民国海鲜饺子馆,店面不大,装饰也没有吹嘘的那么有特色,菜品还算可以。推荐炒哈利,海鲜旮瘩汤~
特别介绍一下青岛的饺子,全是海鲜馅料,味道真心不错。白色鲅鱼,黄色黄花鱼,绿色韭菜虾仁,粉色八爪鱼。黑色墨鱼~
第一站去了圣弥厄尔教堂️,门口很多拍婚纱照的新人们,一不留神就闯入幸福的镜头当中。
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本来这一座教堂教堂要建百米高,但正好赶上了二战爆发,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土资金外流,于是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便建造成为了现在的样子。
圣弥厄尔教堂教堂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教堂两旁是修女和修道士们的住所,建筑也各有不同,上图为修女的住所。
周日早上是弥撒日,进入教堂不需要购买门票,可以感受些许庄严的氛围。
教堂对面的安娜别墅,始建于1901年,1903年建成。为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沧桑岁月并没有过度摧残它的容颜,仍以高贵美丽的姿态,静静地站立在曲阜路与浙江路路口,原来的安娜别墅,如今的青岛书房。
书房内浓浓的小资情调,很适合随拍,可惜没有摄影师在就只能用眼睛看看了。
曲阜路附近很多有调调的咖啡馆,连卖水果的小摊都沾染了点艺术气息,水果造型惹人欢喜。
附近很多德式建筑群,黄色的主体配上红色的房顶,随手一拍都是异国风情。
对于一个城市,匆匆而过的旅行者总不如长居的本地人更为了解。在徐大哥的引领下,从岛城的曲阜路,沂水路一路走过,目标是江苏路的基督教堂。大哥学的油画对于西方艺术和建筑都很有研究,真是最好的向导。
教堂坐落在小山上,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教堂坚固厚重的墙壁、半圆拱形花岗岩窗框、陡斜的红色屋顶以及绿色尖顶的钟楼便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青岛基督教堂,即福音堂。是一座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由钟楼和礼堂两部分组成,主要材料是花岗岩。钟楼高39.1米,可俯览观海。礼堂宽敞明亮,能容纳1000多人,大厅高18米,两侧分为楼上楼下两层。 该基督教堂原来是为德国人聚会礼拜的场所。
钟楼上的巨型钟表,给原本肃穆的教堂又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重。钟楼上钟表的机械结构仍是原来的,历经100余年仍能可靠工作,准确报时。
晚上大哥热情款待了同样来之海滨城市的我们,用郭大小姐的话说吃到走不动了,再一次感受到山东人民的热情与豪爽。
夜晚沿着长长的观景栈道,漫步在这座既陌生又熟悉的海滨城市,正是夏初的时节,空气和温度都舒适的很。
第二天原本计划着去崂山,一早起来外面云里雾里的,啥子也看不清,不敢冒险改道八大关风景区。
八大关景区里面绿树成荫,各种欧式的小洋楼,走在里面很舒适,环境很不错,
八大关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丹麦式、希腊式、西班牙式、瑞士式、日本式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这里是文艺青年的聚居地,工作之余,不妨带上相机,与三两好友来此感受八大关独有的文化魅力。
花石楼建于1930年,1931年完工。建筑面积800㎡左右。外墙全部用花岗岩砌成。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解放后,花石楼成为接待中外贵宾的馆舍。
公主楼和蝴蝶楼不推介,没啥看头还要15-20元的门票。
居庸关路两旁银杏成林,秋天来一定超美!
八大关风景区出来,去了中山路上的邮局博物馆,门票30元,淡季免费,完全没搞懂青岛景点的收费标准。
漫无目的的游走到了总督府,·德国总督楼旧址始建于1905年,落成于1907年,由德国著名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
作为“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的最高代表,其装饰之豪华、造型之典雅,至今仍雄居我国单体建筑之首列。
这里先后接待过众多海内外知名人士,架起了中外文化关系沟通之桥梁,是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经典象征。
总督府出来飘起了小雨,龙口路转角处又是在拍婚纱照的人群。附近有海洋大学和老舍故居。
晚上不免落俗的去了劈柴院,就是小吃一条街,多半是烧烤,主要是海产品为主,有点像高雄的六合夜市。
市南区的老街道,建筑都带有明显的西洋风格,沿大学路进入鱼山路是最值得漫步的一个区域,沿路散布着许多名人故居,海洋大学、美术馆也都在这条路上。
鱼山路36号的别墅大院内的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30年代,有德式建筑,也有日式建筑。山东大学早在1958年便迁到了济南,宿舍中的住户也换了好几茬,但人们在习惯上还叫这两个大院为山大宿舍。现在这两处仍都是中国海洋大学教职工宿舍,这也是青岛最早的大学教职工宿舍。
海底世界,鲁迅公园,海军博物馆还有小青岛都集中在莱阳路上。小青岛在栈桥附近的一个小岛上,因在维护没能上去有点遗憾吧。
莱阳路上很多小洋楼,里面的花花草草都吸引着我。可惜大部分都没人打理,到处杂草丛生,浪费了这么好的院子。
老城区的午后,静谧而美好。微风拂面,门前的小猫咪慵懒着伸着懒腰。因拍绣球花误入了丹缇丽斯咖啡馆,那就坐下来发会呆,每天都离不开音乐的徐大哥,对于咖啡店内播放的乐曲极不满意,尽然要求店家换音乐,看不出来大哥如此有个性。
来到青岛这里,每天除了海鲜还是海鲜。推荐炒蛤蜊、经典大虾,还有油泼生蚝和扇贝,一定要配上青啤原浆。
青岛啤酒街附近还有个台东步行街,周边有很多批发海鲜的店铺和超市。步行街的彩绘房子也很有特色,真有点儿台湾的味道。
最后一天和来之湖南的小两口结伴前往崂山。
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最高峰崂顶海拔1133米,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云虽高,不如东海崂。”山光海色,道教名山。山海相连,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
山下阳光明媚,山上却腾云驾雾,沿着海岸线啥也看不清,有点误入仙境的感觉。
上崂山有两条线路,巨峰和仰口线。售票厅很多招揽游客包车上山的,可以忽略,崂山本不高,也有缆车上下,实在不想走就半程缆车。我们全程徒步,因为风景都在路上。
我们走的仰口线,第一站去了崂山海拔最低点太清宫。崂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
太清宫在崂山众多道教建筑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规模最大。崂山太清宫始建于公元140年,公元905年在几位著名道士的努力下,逐渐有了一定规模,此后建筑不断增加。元朝时,这里成为全真派的道观,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地位迅速提高,被称为仅次于白云观的第二丛林。明朝时,著名的道士张三丰曾经在这里修炼。
太清宫里古树众多,图一的汉柏凌霄树龄2150年,曾被雷劈烧伤过,现在特意安装上了避雷针保护。图二的侧柏凌霄也有700年,图三的龙头榆1200年。就像走进了一个古老的植物园,还第一次看到了白色的石榴花。
崂山还和中国伟大的古代小说《聊斋志异》有联系,书里面有很多内容取材于此,而且据说作者蒲松龄还在这里居住过。
传说中的瑶池没有池也看不到水,不过远眺海边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朦朦胧胧中若隐若现的红房子,仿佛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在瑶池小憩一会儿,尝了青岛的海草凉粉,海腥味十足,点了甜的加了蒜真心吃不惯又改成了咸的,这回混搭的味道还可以接受。
到了山顶气温逐渐升高,脚步匆匆的往山下赶,突然被远处峡谷中一抹墨绿的湖水吸引,原来到了龙潭水库,边上的龙潭瀑布太小完全被忽略。
匆匆告别崂山,也结束了四天的青岛之旅。
青岛的味道,也许在啤酒的香气之中,也许在美丽的海景之中,也许在滋味的海鲜之中。而我,更愿意相信,它存在于这座城市的每一条小街小巷之中,市井之中。
这趟青岛之行有些匆忙,还有些地方没能好好看一看,期待来年的秋天有机会再次踏上这片充满生活气息的土地。
PS:最后一组图为摄影师在栈桥,奥帆中心,麦岛所拍图片,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