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生产力,一听这名字就觉得特别有吸引力,但同时又特别好奇,心想如何读出生产力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群,30天读完10本书又能收获什么呢?带着疑问内心深处就想一探究竟,所以毫不犹豫的报了名。
刚进社群一开篇就不是特别的适应,开始的时候以为3天看一本书,其实觉得还是可以接受与胜任的,但是看了社群的规则是2天看一本书,中间穿插一堂大咖课,并且每天还要进行5条清单体式的输出,我的内心瞬间觉得特别的焦虑,当时想到的是各种理由,比如说要工作、要带孩子、要学习相应与工作有关的课程......那一天相当于要看半本书,我的天哪,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当自己30天全程坚持下来的时候,真的会觉得人的潜能无限的大,从期待-焦虑-坚持,经历了整个过程,我反思自己是怎么做到的,后面才发现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奋斗,而是因为有一群人在同时为一个目标在努力,人都有集体荣誉感,看着小组内其他的小伙伴早已完成了当天的任务,心想我也不能给小组拖后腿,所以倒逼自己完成了相应的作业,到后面反而适应了环境,真的是环境造就人。
读完十本书给我带来怎样的收获呢?
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真正能够理解他人,看完《终身成长》这本书我才知道其实我的固定型思维还是比较偏多的,有的时候就会在某个点上磕到底不会变通,这样的处理方式得到的结果是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做了些无用功的事情,自己内心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用心的人,而站在对方的角度或者第三方的角度来看的话,其实会给人的感觉是这人比较保守,所以我看完这本书以后,当遇到事情时,我会问自己,这件事的背后成长的空间在哪里,我可以怎样进行改善,学会更多的去思考问题,更多地多去问问他人的看法,不做过多的无用功,第一步从改变自己开始。
在以前读书好像并没有去思考,一味的去读,并没有吸收利用,读了《读懂一本书》后,才知道读书也是有顺序的,带着问题去思考,作者他遇到了问题与自己同样也遇到了书中的问题,作者是如何解决的,而我又是如何解决的,两者的差距在哪里?为什么作者要那样处理,到底有什么原因?这样才能把自己与书中的作者联系起来,遇事也能够沉着冷静,不会慌乱,做到心中有数。
人都有模仿的能力,从小看着大人怎么做,我们就模仿大人的样子怎么做,一日复一日的习惯也就养成了,但反而到了成人了,自己会给自己设限,认为有很多事情自己是不可能做到的,比如说演讲、写作等,但是《掌控习惯》这本书就告诉我们,习惯是可以由自己掌控的,但凡自己认为的不行,是因为自己把目标设的太高、太远了,短期内难以实现,所以就容易放弃,导致认为自己不行,其实正确的做法应当有大目标,但是要把目标拆分成容易做到的小目标开始,从易到难的一个过程,这样慢慢的习惯,反而能够达到自己预期的大目标。
幸福到底是什么?是有房、有车、有权、有利吗?其实都不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幸福感都非常短暂,《幸福的方法》告诉我们,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够成就他人,同时又能够成就自己的一种事情,什么叫舍得呢?其实就是相互循环的一个过程,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监督、互相解决问题的一种共生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每天有成长,每天有收获,那么幸福才能细水长流。
30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10本书也足以迭代了自己对很多事物的认知,活到老学到老—做个终身成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