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书柜,翻到一本莫泊桑短篇小说《羊脂球》,看看扉页也没有标记——买到喜欢的书我一般会在扉页写上购买的时间和地点,应该是先生或者儿子买的。
这本书中,除了那篇《羊脂球》,我对其他的篇章没有什么印象了,今天就读了第一篇《西蒙的爸爸》。
男孩西蒙第一天上学就受到了同学的嘲讽、排挤,就是因为他是私生子,没有爸爸,只和妈妈一起生活。甚至那个爸爸死了的孩子都比他有底气,骄傲地说“我有爸爸,他在墓地里”。他们围在一起嘲弄西蒙,转着圈地朝西蒙大喊“没爸爸”。西蒙气极了,和他们打了起来,结果被一群孩子打了一顿。
受到这样的嘲讽和欺凌,西蒙想到了死,他跑到河边想跳河自杀。在河边他遇到了打铁工人菲利普,西蒙异想天开地请菲利普做他的爸爸,这样别人就不会说他没有爸爸了。菲利普只当这是小孩子的天真玩笑,把他送回了家。从第二天开始,西蒙就和同学们说菲利普是他的爸爸。这个谎言让他暂时在同学那里得到了安宁,可是三个月后,这个谎言还是遭到了同学们的质疑——因为他们知道菲利普不是他妈妈的丈夫。西蒙就跑去铁匠铺找菲利普,希望菲利普做妈妈的丈夫,自己的爸爸。其实菲利普也是愿意的,只是之前不敢表白罢了。在自己同伴的鼓励下,他终于郑重地向西蒙妈妈求婚,让西蒙有了真正的爸爸,再也不会受别人的嘲讽和欺负。
这是一篇结局非常温暖的小说。不似《羊脂球》和《我的叔叔于勒》那样,在写尽人性的自私与黑暗之后,让人觉得无奈与心酸。
读这篇文章时,我感受到孩子们对西蒙的欺凌是很多原因形成的。
首先这种欺凌来自于他们父母的歧视和偏见。父母们自以为掩饰得很好,但她们互相之间用怜悯的口气谈论起西蒙妈妈时,又夹杂着轻蔑,孩子们是感受得到的。耳濡目染之下,这种不言而喻的轻蔑与歧视不仅看在孩子们的眼里,还在神秘与好奇心以及无聊的生活中不断酝酿着,最后形成了一种需要发泄的情绪,一种需要在别人的不幸中得到快意的发泄,于是,他们开始了对西蒙恶意的嘲讽和欺辱。
其次,他们还是无知的孩子,在寻求一种统一与认同。当他们听到大孩子说西蒙没有爸爸的时候,觉得“太离奇、太怪了,简直不可能”,西蒙简直就是“怪物”,是“违反天理的人”。于是,他们内心里都对这个异类产生了排斥,所以都想欺负他。
从这篇文章中,我还体会到了莫泊桑深入细致的观察力和对人物内心的分析能力。记得以前看过一篇莫泊桑向文学大师福楼拜学写作的故事,福楼拜曾苛刻地训练莫泊桑的观察能力。据说有一次福楼拜让莫泊桑观察一座老妇的铜像,莫泊桑前前后后跑了三次,福楼拜才对他所说的观察结果表示满意。一次次教导他说:
你看到的东西,别人也是可以看到的,你应该用你的第三只眼睛去看,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
你不但要有画家的手腕,写得逼真,而且要有文学大师的手法,传达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来。请注意,你写的杂货商和守门人,不能与任何杂货商和守门人混同起来。
不论一个作家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要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绝不要满足于差不多。
正是有了长时间、无数次这样的训练,莫泊桑的观察能力才超越常人,写作水平也突飞猛进。
比如文中对西蒙这个六七岁的孩子,受到欺辱后想投河这一段描写,真是栩栩如生。作者对小孩子的心理和生活观察得太深刻了。
西蒙本来悲愤交加地跑到河边想要自杀的,可是他看着河水中的小鱼捕食,觉得挺有意思,就忘了投河的事,看了好久才又想起了自己的痛苦伤心;接着他又看到蹦跳的小青蛙就去捉着玩儿,由青蛙绷直的腿想起了自己的玩具小兵,然后又想起了家,想起了妈妈,又想起了自己没有爸爸,就又难过起来……
看到这一段,让人仿佛看到了这个六七岁的伤心男孩儿本来难过得想跳河,可是玩一会儿难过一会儿,玩一会儿接着又哭一会儿,真是又替他难过,又觉得他可爱,还有点忍俊不禁……这些生动地刻画和描写,都是作者长期观察和思考得来的啊!
有时候总觉得写东西写不出来,写不好,首先,这种认真观察、反复观察和思考就没有做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