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一则新闻在网络上刷爆,54岁的男子宋健挥带着84岁老母亲骑摩托车去西藏。途中经历了很多艰辛,历时17天,行程5000多公里,平安归来。消息在网上传开后,不少人都称赞他孝顺。也引起了热议:是孝顺还是冒险?
据网络调查显示86.09%认为是孝顺支持,13.91%认为是冒险反对。网友“羽翼”说,完成老人家的心愿、让老人家开心就是最大的孝顺,这份母子情孝感动天地。
宋健挥介绍,国道318川藏线上有2座海拔超过5000米的高山,其中东达山垭口海拔最高,达到5130米,“那天到达垭口时,老母亲没有任何高原反应,还反问这就是去西藏路上最高的山了?这么点高,就是最高的啊?简直扫兴。
宋健挥成功了,实现了他和母亲的梦想,挑战了绝大多数人们心里认为的不可能,还成了名人。所以赢得了无数赞扬之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孝敬父母为传统美德,古人云:“百善孝为先”。《礼记》中有云“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意思是说,孝子孝敬和赡养父母,就是要使父母心情愉快,不做违逆父母意愿的事。
还有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些理由足够让一次冒险变得神圣而伟大,因为无论做什么,有孝顺做前提一定会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同。
而赞扬声背后谁考虑过冒险这个词有怎样的含义?
实质上骑行西藏这种活动如今越来越不被媒体和大众认可,而反对的声音主要是针对危险性大,和对环境的破坏,是一种近似于极限运动的危险活动。
三年前我的一位同学的同事和驴友骑行去西藏,他有着十几年的骑行经验,常年锻炼身体,自认为各方面的条件完全没问题完成这样的旅行计划。可就因为路上连日下雨受凉引发感冒以及高原反应,结果失去了生命。或许他是无憾的,可是却给家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宋健挥能成功实现梦想有他的原因,毫无疑问,他和母亲在上路前一定做足了功课,但是,试问哪一个有这样出行计划的人不是呢?人们把入藏的路叫做天路,可见它不是一般的路,一路上不可预见的危险有多大谁都不知道。
冒险对成功者来说是值得的,尤其当把挑战,冒险,和孝顺这几个词相关联,一定是所向披靡,它又有刺激性,又符合中国人的伦理道德标准,跟风点个赞多容易啊。可假使要是失败了,出事了呢?你用脚趾头都想得到我们的社会舆论又会怎么说。
我不为宋健挥这次行动说可否,我只为跟风点赞者说,且慢伸出您的大拇指,按照86%的支持率,全国又有多少人为自己不用负责任的点赞思考过。我不知道在这样的鼓励声中又会有多少盲目尽孝和为实现晚年梦想的老人跃跃欲试。
纵观所谓大众舆论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可都是对的嘛?喧嚣过后有多少负面影响最终都在后知后觉的一声叹息声中销声匿迹了,那时,反对和理智的声音才敢冒出来盖棺定论,侃侃而谈。
舆论的导向固然多数时候是好的,在明显错误的社会性事件中,也起过力挽狂澜的作用。但是在亦可亦不可的个人行为中,可不可以不要带着道德的光环太过放大它的正确性。
我们能做的是且慢点赞,尽量理智点,如果表态也尽可能分析到它的双面性。
你考虑过吗?类似
“为你点一万个赞”;
“为了孝心,必须去”;
“实现梦想别无选择”;
“人生在世能有几年,顺者为孝”;
“不去遗憾终生,去了终生无憾”;
“赤心感动苍天,为梦勇敢前行,赞!”……
这样的声音一旦成为主流舆论会是什么效果?
我想有这一次骑行天路的挑战,宋健挥是自信的,84岁的老母亲是自信的,他的骑行之旅在人们的叫好声中才刚刚起步。或许,他会获得“为梦想,为孝心而不走寻常路”之类标题的第一人。毕竟每个人心中的价值感都得靠自己去实现不是吗?
那就让他去完成他的梦想,我们作为社会舆论的发声者需要的是,不推,也不拉,只是默默地祝福,平淡地看待,理智地论断。
说实在的,我看到这句话也很感动:
“骑行去西藏是母子俩的共同愿望,母亲年纪越来越大,再不出发就晚了。”
我不知道这句话是来自媒体,还是个体评论者,但我知道他是善意和温暖的。但愿所有的善意和温暖都能如愿以偿。
如果我们是个孝顺的孩子,看到这类事件,是否应该比那些只为捕捉热点的媒体,和好心的盲目点赞者更加理智呢?孝顺是尽心尽意就好,凡事需要适合自己,量力而行。
让我们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吧,哪怕只是陪伴,海拔的高度绝对不是孝心的高度。
作为大众舆论,别用道德绑架梦想,别用冒险肯定孝心。
作为行动者,为梦想而出发,且慢!为孝心而冒险,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