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对信念的看法是:人活在世,自会形成信念。对我本人来说,学习自然科学,阅读文学作品,看人文科学的书籍,乃至旅行,恋爱,无不有助于形成我的信念,构造我的价值观。一种学问,一本书,假如不对我的价值观发生作用(姑且不论起大小,我要求它是有作用的),就不值得一学,不值得一看。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任何一个知识分子,只要他有了成就,就会形成自己的哲学,自己的信念。托尔斯泰是这样,维纳也是这样。到目前为止,我还看不出自己有要死的迹象,所以不想最终皈依什么——这块地方我给自己留着,它将是我一生事业的终结之处,我的精神墓地。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啊,要把这件趣事从生活中去掉,倒不如把我阉了……你有种美好的信念,我很尊重,但要硬塞给我,我就不那么乐意:打个粗俗的比方,你的把把不能代替我的把把,更不能替代天下人的把把啊。这种看法会遭到反对,你会说:有些人就是笨,老也形不成信念,也管不了自己,那这么浑浑噩噩地活着,简直是种灾难!所以,必须有种普遍适用的信念,我们给它加点儿压力,灌到他们脑子里!你倒说说看,这再不叫意识形态,什么叫意识形态?假如你像的老师那么门清儿,我也不至于把脑子摇掉,但还是要说: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笨,总得留点儿余地呀。再说,到底要灌谁?用多大压力?只灌别人,还是连你在内?灌来灌去,可别都灌傻了呀。在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你给咱们闹出一窝十几亿傻人,怎么说的过去嘛……
感
读这段结尾,类似于攥拳之后把拳头打出去,攥拳的目的是收力,把前文的内容合力到一点,随后才是发力,在读者的思维上引发强烈的震荡。
思
结尾之处运用了时间的转换,“托尔斯泰是这样,维纳也是这样”是古,前后的内容都是今。今古今的变换中,让观点似乎是从历史中走来的。
知识付费时代,其实就是向“知识分子”的“信念”付费,发生付费的前提是自己接收到这个信念。
中国的教育其实也是知识分子创造的产物,教材是知识分子编写的,学校是知识分子筹建的,考试规则是知识分子制定的,不过这些规则,内容是未经批判的灌输到年轻人的大脑中的,这种灌输是否得当,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从社会的现状来看,效果并不完美。
行
仿写
作为一个航天人,我对宇宙的看法是:浩渺无边,却有迹可循。对我本人来说,读科幻小说,看科幻电影,乃至在不同的地理风貌的环境中行走,都在坚定我的信念。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在持续的更新。爱因斯坦是这样,霍金也是这样。到目前为止,我还看不出宇宙被彻底明白的迹象……你有对宇宙的理解,我很尊重,但硬要塞给我,那我就不乐意啦,宇宙是那么的浩渺,你的研究样本是那么的有限,却硬是把小样本的结论推而广之,你倒说说看,这不叫扼杀可能,什么叫扼杀可能?
对宇宙的理解到底多大程度的传播?用什么形式?别传播来传播去,大家只记得“黑洞照片”被视觉中国引发的闹剧,那就说不过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