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白驹过隙,似乎还未从春节里回过味儿来,即将到元宵节,这一日过去,便正式宣告我们新的一年真正的开始了。翻翻日历,已是三月了,2018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剩下的时光里,是得好好抓紧了。
当然对于上班族而言,早就在初六或者初五开始工作了。
而学子们大多正月十六开学,过完这个节日,便要投入学习状态。
下班路上,看着灯火通明的写字楼,遥想当年通宵补寒假作业的场景,时间紧迫,短短的一夜竟能补完一个月的作业,那似乎是激发了全身的潜能,日常学习若是如此刻苦,大概早已是天之骄子了吧。第二日报名,老师看着潦草的字迹,已然明白了大半,我常常收到这样中坑的评价:“你这作业,是用脚写出来的吧。”,然后一脸无奈的拿过报名表。“滴滴滴”汽车的喇叭声将我拉回现实,很快我便淹没在人潮中了,在回头看看这璀璨的灯火,不由得感叹那些通宵写作业的日子早已远去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元夕、灯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这一节日。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元宵佳节的灯会从古流传至今,灯会时往往人潮拥挤,热闹非凡。于是那些文学作品里才子佳人初见,公子小姐的风流韵事,大都借用元宵佳节为背景。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
有一种爱情始于相遇,而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描绘了这样一个元宵节初遇的情形: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读罢诗,不禁感慨,在“快消式”爱情的快节奏社会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概率又有多高呢?就算你真的发现那人未曾走远,那么你能勇敢抓住机会的几率又有多少呢?
很多人去看了《前任三》,里面的的那句关于芒果的台词一时广为流传:
林佳“你不要我了怎么办”
孟云“那我就像至尊宝一样去最繁华的街道喊一百遍 林佳我爱你”
孟云“那你不要我了怎么办”
林佳“那我就吃芒果 吃到死为止”
我们猜中了故事的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局
故事的最后
孟云戴了至尊宝的头箍,在广场上喊 林佳我爱你
林佳吃芒果过敏,吃到被抢救
他们仍然互相爱着,可,回不去的,终究回不去
似乎写的有些消极,但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有的朋友相恋十年,都订婚了,最终新娘换了
教会你爱的那人,最后不一定能留在你身边
我们不必追究谁对谁错,只是曾经拥有便已然很美好了
这世界即使人民币,离了谁活不下去?(举例而已,切莫当真)
生活还是要继续,一切要向前看
世上的路有千百条,为何要一条路走到黑呢?(虽然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就是这个理儿)
大理青旅的墙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游人的许多心事和愿望,还画着一些动漫人物,或是活泼可爱,或是毫无节操。然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墙上用黑色记号笔工整隽秀的小楷摘抄着 的这几句可爱的小诗,是张子选的《藏地诗篇》:
向鱼问水,向马问路
向神佛打听我一生的出处
而我呀
我是疼在谁心头的一抔尘土
一尊佛祖,两世糊涂
来世的你呀
如何把今生的我一眼认出
身边的亲友们,在这个年岁,也先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茫茫人海能相遇相知,何其不易。祝福他们幸福美满的同时,也会莫名的感受到一种默默地哀伤。如果诗中这个说法成立,我觉得,那么来见老谭的那个人估计在撒哈拉迷了路,或是已经患上了高度近视认不出,然而老谭已经先近视了,莫名觉得身后凉凉,那熟悉的《单身情歌》BGM毫无预兆的响起.......
然后前两天我就经历了这样一个对话,虽然已经无感,不过这个真的是,相煎何太急。不由得吃几包辣条压压惊。
二、爱别离
宋·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更是在花灯如昼的元宵节睹物思人,生出些离别的悲凉: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最近老谭在看一本小说,名为《不负如来不负卿》,虽然剧情有些狗血,不过能从字里行间看出来,作者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诸如那个时代舞蹈胡腾舞等西域的描绘,鸠摩罗什法师的讲经盛况以及他对佛法的一些研究,以及小说中描绘的战争残害下苟延残喘的难民,“易子而食”、“挖坟掘墓”极度的饥饿让人性变成动物的本能,弱肉强食。让人不得不感叹普通人在乱世中命如蝼蚁的悲哀。
小说中,男女主角每次相处不过数月便要别离,由于时空的不同,每一次女主再返回,便需要男主等待长达10年,因而女主认识男主10年,而男主认识女主已然40年。他们的别离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下一次重逢。
这本小说,比起那些一般的穿越小说,多了些见识,少了些细节。因而作者常常被读者骂说作者只是在卖弄他的见识而非好好写故事。男女主角的相遇既是一种偶然,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腾讯视频似乎有播出这部剧,可能涉及到历史、宗教等诸多敏感问题,删去了小说中的关键线索,所以女主也毫无例外的变成了一朵盛世白莲,删去了原本精彩的佛法论辩,以及一些家国情怀、精华的东西。似乎很多小说影视化中都存在这个问题,诸如《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女主本是凭借自己努力成为乱世中一代巨商,影视化的改编确是......
三、元宵佳节
东扯西扯,有些跑题了,来听老谭唠一唠小城的元宵吧。
今天元宵节,吃汤圆了么?
儿时的元宵节都是奶奶和糯米粉,院子里的孩子们围在一旁,一起包汤圆。
吃完汤圆,奶奶总要给我们讲一些老故事诸如: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毛野人等等传说。
街上是热闹非凡的,小城的一些文艺单位从正月十四的下午就开始在广场上准备灯谜,提前将场地围起来,第二日早上八点准时入场。不用等到八点,早在六点多,人们就排起了长龙。之前并没有限制数目,总会被那些聪明的人猜对多半谜题领走大半的奖金,后面由于参与人数太多了,便限制了一人只能拿三张。
最初还的奖金大多都是现金,根据题目难度设置,简单的谜题是一元,而后分别设有3、5、10、20、50、100等不同的奖金额度,其中特等奖是300元人民币。场地内你常常会看到,人们手里拿着一沓零钱那便是成功的代表了。
印象深刻的是两次特等奖:一年是将一个炉子用彩色的罩子罩了起来,上面贴张红纸,用行书写着:猜一陕西作家作品名,而恰恰那年我在书摊上看见过好几次有人在卖贾平凹的《古炉》,而那就是正确答案了,等我满心欢喜的来到广场,上面已经被画上了一个大写的×表示已经有人猜中。于是那年有人觉得,或许是内部人员所为,不然哪有这么早猜出的呢?
次年,或许是主办方听说了这个事情,便将特等奖设置了连续的12个谜面,奖金金额也提高到了500元。这些谜题的设计者都是颇费心思,大多都是猜当地民俗,猜地名的,即使是地道的小城人也未必知道几个。诸如:SQ最欢腾的河?(猜一地名);SQ最团结的村?(猜一村名),据说当时有个人猜中了11个,唯独有一个没有猜中,却也无缘领奖了。
手机普及以后,更多的人不善于去动脑筋了,而把正确答案求助于网络或是百度,因而这也让出谜题的主办方煞费苦心,后面一些猜专业术语的,却鲜有人猜中,由于拉到了不同的赞助,人们的参与积极性颇高,除了特等奖外,其他的都是实物比如肥皂、抽纸、洗衣粉、菜刀等等,仍然记得曾经饱了30多盒抽纸满载而归的情景。
舞龙、火狮子、彩龙船、等等民间的艺术活动层出不穷,敲锣打鼓,人们往往跟着大波人群,从街头到闹到街尾。当然最高潮的要数shi花(方言),人们会自制一些烟火,提前装在瓶子里,待到表演的队伍到来,尤其是舞狮子的,就会往演出人员的方向点燃喷射过去,当然此活动不宜过激,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年年都有演出人员被烧伤抢救更有引爆了摩托车的案例。
我曾亲身经历过,那些放花的人太激动,把烟火对准人群,人们四下逃避,我和小伙伴紧紧抓着的手,也被人群冲散了,这是怎样的疯狂,细思极恐。虽是狂欢,却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好久没写东西了,最后祝愿大家元宵节快乐,多出去溜达溜达,说不定顺个对象回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