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时间:
1936年12月
二、写作背景:
毛泽东的这部著作,是为着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当时曾在建立在陕北的红军大学作过讲演。
据著者说,这部著作只完成五章,尚有战略进攻、政治工作及其他问题,因为西安事变发生,没有功夫再写,就搁笔了。
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一场大争论的结果,是表示一个路线反对另一个路线的意见。对于这个路线上的争论,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作出了结论,肯定了毛泽东的意见,而否定了错误路线的意见。
在1935年10月中共中央转移到陕北以后,毛泽东随即在12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解决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问题。第二年,即1936年,毛泽东又写了这部著作,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多问题。
三、要解决的问题:
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系统地说明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多问题
四、主要内容/内在逻辑:
从一般到特殊,层层剥笋;从特殊到一般,环环相扣。
(一)第一章 如何研究战争——一般性
1、第一节 战争规律是发展的
战争的规律——革命战争的规律——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
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
驳斥了三种错误观点:
一是只重视一般战争的规律——我们固然应该尊重过去流血的经验,但是还应该尊重自己流血的经验
二是只重视(俄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我们固然应该特别尊重苏联的战争经验,因为它是最近代的革命战争的经验,是在列宁、斯大林指导之下获得的;但是我们还应该尊重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因为中国革命和中国红军又有许多特殊的情况
三是学北伐战争的长驱直进和夺取大城市——我们只应该采用北伐战争中那些在现时情况下还能适用的东西,我们应该按照规现时情况规定我们自己的东西。
【总】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知道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
一个指挥员进步发展成大的作用的战争指导者:指挥小兵团——指挥大兵团,会在某一熟悉的地方作战——在许多地方也会作战,在低级阶段会指挥——到了高级阶段也会指挥。
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
2、第二节 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以战止战
消灭战争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历史上的战争,只有正义和非正义的两类。我们是拥护则合格难以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的。一切反革命战争都是非正义的,一切革命战争都是正义的。
我们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出发于我们要求消灭一切战争的志愿,这是区别我们共产党人和一切剥削阶级的界线。
3、第三节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
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
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人物。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知道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
要求战役指导员和战术指挥员了解某种程度的战略上的规律,成为必要。因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
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
全局——局部;战略——战役;战役——战术
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
说重要,说有决定意义,不能按照一般的或抽象的情况去规定,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去规定。——一个原则,就是注意于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节。
(一个军事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一个民众大会,主要应注意动员民众到会和提出恰当的口号。)
学习战争全局的知道规律,是要用心去想一想才行的。——能够把战争或作战的一切重要的问题,都提到较高的原则性上去解决。达到这个目的,就是研究战略问题的任务。
4、第四节 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
组织红军——使用它去战胜敌人;学习战争规律——要使用这些规律于战争
学习不是容易的事情,使用更加不容易。——我们要求在战争过程中一般地打胜仗的勇敢而明智的将军——智勇双全的将军。要达到智勇双全,有一种方法是要学的,学习的时候要用这种方法,使用的时候也要用这种方法——那就是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
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任何军事计划,是应该建立于必要的侦察和敌我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的周密思索的基础之上的缘故。
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期,到战局终结止,这是又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即实行的过程。此时,第一个过程中的东西是否符合于实况,需要重新加以检查。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心的决心,把已定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
比较地能打胜仗,是在长时间内认识了敌我双方的情况,找出了行动的规律,解决了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的结果。——做一个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才能办得到。
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于战争经验的总结。这些过去的战争所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应该着重地学习它。这是一件事。然而,还有一件事,即是从自己经验中考证这些结论,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这后一件事是十分重要的,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指导战争。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入门既不难,深造额也是办得到的,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学习罢了。
军事的规律,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清这句话。
战争是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互相斗争的最高形式;一切关于战争的规律,都是进行战争的民族、国家、阶级、政治集团为了争取自己的胜利而使用的。——必须用我们的主观指导能力——指导员在战争的大海中游泳,他们不使自己沉没,而要使自己决定地有步骤地达到彼岸。指导战争的规律,就是战争的游泳术。
(二)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特殊性
在无产阶级已经走上政治舞台的时代,中国革命战争的领导责任,就不得不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在这种时候,任何的革命战争如果没有货违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因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治集团中,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才最没有狭隘性和自私自利性,最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最有组织性,而且也最能虚心地接受世界上先进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经验而用之于自己的事业。
过去的革命战争证明,我们不但需要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且需要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军事路线。——历史告诉我们,正确的政治的和军事的路线,不是自然地平安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是从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三)第三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特殊性中的一般性
1、第一节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why
不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就不能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就不能引导中国革命战争走上胜利的途径。
2、第二节 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是什么——what
四个主要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中国是一个经过了一次革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这个特点不但基本地规定了我们政治上的战略和战术,而且也基本地规定了我们军事上的战略和战术。——可能性——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
第二个特点,敌人的强大——这个特点,使红军的作战不能不和一般战争以及苏联内战、北伐战争都有许多不的不同。——不可能性——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
第三个特点,红军的弱小——这个特点,和前一个特点是尖锐的对比。红军的战略战术,是在这种尖锐的对比上发生的。——不可能性——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
第四个特点,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这个特点是第一个特点的必然结果。产生了两方面的情形。在一方面革命战争虽然是处在中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反动时期,然而是能够胜利的,因为它有共产党的领导和农民的援助。另一方面,则和国民党成了尖锐的对比。——可能性——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
3、第三节 由此产生我们的战略战术——how to do
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
第一、四个特点——可能性——顺利的条件;第二、三个特点——不可能性——困难的条件
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根本规律,许多规律都是从这个根本的规律发生出来的。
我们的十年战争史证明了这个规律的正确性。谁要是睁眼看不见这些根本性质的规律,谁就不能指导中国的革命战争,谁就不能使红军打胜仗。
所有这些原则问题,都要求正确的解决。我们现在要讲的战略问题,就是要就中国革命战争的十年血战史的经验,好好地说明这些问题。
(四)第四章 “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特殊性中的特殊性
中国革命战争的十年血战史——“围剿”和反“围剿”
在一次“围剿”中,敌人进攻反对红军的防御,红军以防御反对敌人的进攻,这是反“围剿”战役的第一个阶段。敌人以防御反对红军的进攻,红军以进攻反对敌人的防御,这是反“围剿”战役的第二个阶段。任何的“围剿”,都是包括这两个阶段的,而且是长期地反复的。
中国国内战争和任何古今中外的战争一样,基本的战斗形式只有攻防两种。
革命和革命战争是进攻的,但是也有防御和后退。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何况军事运动。
(五)战略防御——特殊性中的特殊性的阶段性
【序】——直接点明要说明什么问题
(1)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理清概念,统一思想认识
(2)反“围剿”的准备
(3)战略退却
(4)占略反攻
(5)反攻开始问题
(6)集中兵力问题
(7)运动战
(8)速决战
(9)歼灭战
1、第一节 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
打破“围剿”的过程往往是迂回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首先而且严重的问题,是如何保存力量,待机破敌。所以,战略防御问题成为红军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
在我们的十年战争中,对于战略防御问题,常常发生两种偏向,一种是轻视敌人,又一种是为敌人所吓倒。
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又叫单纯防御。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
一切正义战争的防御战,不但有麻痹政治上异己分子的作用,而且可以动员落后的人民群众加入到战争中来。
基本原则是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2、第二节 反“围剿”的准备
对于敌人的一次有计划的“围剿”,如果我们没有必要的和充分的准备,必然陷入被动地位。临时仓卒应战,胜利的把握是没有的。因此,在和敌人准备“围剿”同时,进行我们的反“围剿”的准备,实有完全的必要。
何时结束自己的进攻,转入反“围剿”的准备阶段?要从敌我双方情况和二者间的关系着眼。为着了解敌人的情况,须从敌人方面的政治、军事、财政和社会舆论等方面搜集材料。
开始准备的时机问题,一般地说来,与其失之过迟,不如失之过早。因为后者的损失较之前者为小,而其利益,则是有备无患,根本上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红军的准备退却,就是说不要使红军向着不利于退却的方向,不要进攻得太远了,不要使红军过于疲劳。
政治动员是反“围剿”斗争中第一个重要问题。这既是说,明确、坚决而充分地告诉红军人员和根据地的人民,关于敌人进攻的必然性和迫切性,敌人进攻危害人民的严重性,同时,关于敌人的弱点,红军的优良条件,我们一定要胜利的志愿,我们工作的方向等。除开军事秘密外,政治动员是必须公开的,而且力求普及于每一个可能用户革命利益的人员。重要的关节是说服干部。
3、第三节 战略退却
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处在有事军队进攻面前,因为顾到不能迅速地击破其进攻,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
十六字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包举了反“围剿”的基本原则,包举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两个阶段,在防御时又包举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的两个阶段。
准备反攻,须选择和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若干条件【注:非全部】,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然后进入反攻阶段。
人和:(1)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最重要的条件
地利:(2)有利作战的阵地——内线作战的一个优良条件
天时:“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
(3)红军主力的全部集中
(4)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
(5)使敌人疲劳沮丧
(6)使敌人发生过失
除地方部队和钳制兵力外,一切突击兵力以全部集中为原则。
决定退却终点究竟在何处,须以整个形势作出发点。——反攻的开始,必须计算到以后的变化。要将局部形势联系到整个形势来决定的。——形势是由条件造成的;观察局部形势和整个形势的联系,应从当时敌我双方所具条件之见于局部的和见于全体的,是否在一定的限度上利于我之开始反攻以为断。
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关于危害人民的问题——惧怕一时的不良影响,就要以长期的不良影响做代价。
这种看起来好像革命的”左倾“意见,来源于小资产姐姐知识分子的革命急躁病,同时也来源于农民小生产者的局部保守性。他们看问题仅从一局部出发,没有能力通观全局,不愿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联结,捉住一局部一时间的东西死也不放。
退却过早和过迟,当然都有损失。但是一般地说来,过迟的损失较之为过早为大。及时退却,使自己完全立于主动地位,这对于到达退却终点以后,整顿队势,以逸待劳地转入反攻,有极大的影响。
战略退却的全部的作用,在于转入反攻,战略退却仅是战略防御的第一阶段。全战略的决定关键,在于随之而来的反攻阶段之能不能取胜。
4、第四节 战略反攻
战胜绝对优势敌人的进攻,依靠于在战略退却阶段中所造成的、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比较敌人开始进攻时齐了变化的形式,而这种形势是由各种条件造成的。
实现胜负,依靠两军的决战。只有决战,才能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败的问题。这就是战略反攻阶段的全任务。
5、第五节 反攻开始问题
反攻开始问题,即所谓“初战”或“序战”问题。
处在防御地位的红军,欲打破强大的“进剿”军,反攻的第一个战斗,关系非常之大。第一个战斗的胜败给予极大的影响于全局,乃至一直影响到最后的一个战斗。因此,得出下述的结论:
第一,必须打胜。必须敌情、地形、人民等条件,都利于我,不利于敌,确有把握而后动手。否则宁可退让,持重待机。机会总是有的,不可率尔应战。
第二,初战的计划必须是全战役计划的有机的序幕。没有好的全战役计划, 绝不能有真正好的第一仗。这就是说,即使初战打了一个胜仗,若这个仗不但不于全战役有利,反而有害时,则这个仗虽胜也只算败了。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
第三,还要想到下一战略阶段的文章。若只顾反攻,不顾反攻胜利后,或万一反攻失败后,下文如何做法,依然未尽得战略指导者的责任。
走一步应该看那一步的具体变化,据此以修改或发展自己战略战役计划,不这样做,就会弄出冒险直冲的错误。然而,贯通全战略阶段乃至几个战略阶段的、大体上想通了的、一个长时期的方针,是决不可少的。
退却阶段时必须计算到反攻阶段,反攻阶段时必须计算到进攻阶段,进攻阶段时又须计算到退却阶段。没有这种计算,束缚于眼前的利害,就是失败之道。
6、第六节 集中兵力问题
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就之余指导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采取了应付主义。
无论处于怎样复杂、严重、惨苦的环境,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被敌逼迫到被动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复主动地位。
保存并集结最大而有活力的军队。
防御战是能够在被动的形式中具有主动的内容的,是能够由形式上的被动阶段转入形式上内容上的主动阶段的。完全有计划的战略退却,在形式上是被逼出来的,在内容上是保存军力,待机破敌,是诱敌深入,准备反攻。
战略反攻,则不但内容是主动的,形式上也放弃了退却时的被动姿态。
集中兵力之所以必要,是为了改变敌我的形势。第一,是为了改变进退的形势。第二,是为了改变攻守的形势。第三,是为了改变内外线的形势。——将自己战略上的弱者地位,使之改变为战役上或战斗上的强者的地位。——从战略防御中争取胜利,基本上靠了集中兵力的一着。
在有强大敌军存在的条件下,无论自己有多少军队,在一个时间内,主要的使用方向只应有一个,不应有两个。
没有缴获或缴获不超过消耗,在我们看来是很少意义的。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集中兵力的法则,正是战胜堡垒主义的工具。
我们主张的集中兵力,并不包括放弃人民的游击战争在内,也不是一切都要集中,也不是每次都要优势兵力。
人民的游击战争,从整个革命战争的观点看来,和主力红军是互为左右手,只有主力红军而无人民的游击战争,就像一个独臂将军。
主张的集中兵力,是建立在保证对于战场作战的绝对或相对优势的原则上。对于强敌,或关系紧要的战场作战,应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临之。
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用相对劣势或绝对劣势兵力出现于战场。——没办法的办法,在人民、地形或天候等条件能给我们以大的援助时,以游击队或小支队钳制其正面及一翼,红军集中全力突然袭击其另一翼的一部分,当然也是必要的,并且是可以胜利的。当我袭击其一翼的一部分时,兵力的对比仍适用以优势对劣势、以多胜少的原则。
红军的作战一般是奇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7、第七节 运动战
在没有广大兵力,没有弹药补给,每一个根据地打来打去仅只有一支红军的条件下,阵地战对于我们是基本上无用的。阵地战,对于我们,不但防御时基本地不能用它,就是进攻时也同样不能用。
红军的作战线服从于红军的作战方向。作战方向不固定,影响到作战线不固定。大方向虽在一个时期中是不变更的,然而大方向内的小方向则是随时变更的,一个方向受了限制,就得转到另一个方向去。一个时期之后大方向也受了限制,就连这种大方向也得变更了。
面对战争流动性,要把我们的思想、工作适应于情况,准备坐下,又准备走路,不要把干粮袋丢掉了。只有在现在的流动生活中努力,才能争取将来的比较地不流动,才能争取最后的稳定。
游击性正是我们的特点,正是我们的长处,正是我们战胜敌人的工具。我们应该准备抛弃有游击性,但是今天还不能抛弃。游击性在将来一定是可羞的和必须抛弃的东西,但在今天确实宝贵的和必要坚持的东西。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几种不好打的情形:第一是当面的敌人多了不好打;第二是当面敌人虽不多,但它和邻近敌人十分密接,也有时不好打;第三,一般地说来,凡不孤立而占有十分巩固阵地之敌都好好打;第四是打而不能解决战斗时,不好再继续打。我们承认必须的走,是在首先承认必须的打得条件之下。
基本的是运动战,并不是拒绝必要的和可能得阵地战。战略防御时,我们钳制方面某些支点的固守,战略进攻时遇着孤立无援之敌,都是应该承认用阵地战去对付的。
8、第八节 速决战
战略的持久战,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
速决战不是心里想要如此做就做得成功,还须加上许多具体的条件。主要的条件是准备充足,不失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迂回战术,良好阵地,打运动中之敌,或打驻止而阵地上不巩固之敌。不解决这些条件,而求战役或战斗的速决,是不可能的。
9、第九节 歼灭战
对于几乎一切都取给于敌方的红军,基本的方针是歼灭战。只有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打破“围剿”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给敌以杀伤,是作为给敌人以歼灭的手段而采取的,否则便咩有意义。
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同一意义。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人民赞助、良好阵地、打好之敌、出其不意等条件,都是达到歼灭目的所不可缺少的。
即便要击溃战,也是为歼灭战服务的。
五、启示:
1、微观工作是宏观工作下的微观工作,微观工作离不开宏观工作的把控。
2、知己知彼,才能克敌制胜。
3、盯紧最终目标,但实现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遇到阻力可以柔克刚,甚至以退为进。实现记住自己要的是最终结果。对强大对手要避其锋芒,观其薄弱,集中优势兵力而击之,并获得胜利,须削弱其力量或补充己方力量(战利品)。
4、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越是关键的重要的时刻,越要提前做好计划,打好提前量,做好充分准备,尽可能掌握主动权,才不至陷入被动地位。同时,一定要居安思危,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做好必要的准备。
5、让基层人员及时了解公司发展的战略思路及高层的打算,其必然性和迫切性,以及不做的严重性。
6、加强自我暴露自我宣传,与客户或潜在客户加大沟通交流,让其及时了解己方的合作优势及为合作所作出的努力,展望未来,更要为实现未来前景做好应有的准备。
7、除了必要的秘密不宜公开透明外,其它尽可能公开透明,让团队里的人知晓“阳谋”,尤其是干部等关键少数人员。
8、不因一时得失论成败,关键是此刻“失”是为了长期的“得”更多的“得”。关键是看这个“失”从大局看,从长处看,是否有利于后期的“得”。要抓住的是影响全局和全时期,具有决定意义的局部和阶段,要懂得取舍抓重点,懂舍“小谋“大”,舍“近视”谋“长远”。
9.事情不确定,局面不清晰时,宁可早做打算,保存实力,掌握主动权。
10.越是危急关头,越要树立领导的权威,把决定权集中到最少数人,甚至可以是一个人的手里。但前提是一定要让干部群众都信服。
11、要想让干部群众对新生战略信服,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在一开始就打一次胜战。以胜战止住谣言和不信任,建立信心,树立威望。
12、遇到难过去的坎,就绕道而行,或者以退为进。只要最终的结果是我们所期望达成的,过程是可以变通的。关键要以终为始。
13、开局,就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一鼓作气打胜战,否则宁可不战。不打无准备的战。
14、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哪怕信心百倍,大概率成功,也要做好最坏打算,以免万一出现最坏情况时不知所措,陷入极度被动。
15、一定要有长期战略计划,在长期性战略计划之下,还要有阶段性、短期计划安排。
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这是反攻开始,即打第一仗时,不可忘记的三个原则。——开始就要想到结束,打组合拳。
16、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战略上藐视,“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战术上重视“以十当一”以多胜少、以优势对劣势。——专注一个点,持之以恒攻之,实现单点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
17、任何时候不要放弃群众路线,要有主力突击队,也要有群众游击队、后备军。在发展中,集中优势力量攻坚克难主攻主方向,但也要发动潜在力量开辟新领域,做些前瞻性的现在不产生效益但未来有强大生命力的项目。
18、多搞运动战,少搞甚至不搞阵地战,机动灵活、轻装上阵。
19、战略方向定了,不轻易动,但为了实现战略方向,可以随机应变动战术。
20、战略上要持久,做好长久规划;战术上要速决,做好短期计划。单个技能要快速学会。现实需要什么,就要学什么,且要快速学会。
21、不动则已,一动必伤其要害。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出拳是为了解决问题,否则没有意义。
六、关键概念
战略
1、什么叫战略?战略的本质是什么?
战略就是为了达成全局性、长期性的目标而制定的最佳策略。
包括三个关键点:定位、取舍和匹配
(1)一切战略的制定都围绕战略意图而展开——长期主义,我要达成什么样的结果。——组织里的愿景、使命、价值观。
(2)由于战略意图是宏观的、长期的,一旦确定了就要研究宏观环境、客观规律及发展趋势,而不是马上进入细节。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角度入手分析宏观环境。
(3)形成战略方案之后,其实就已经产生了“定位”和“取舍”。——选择什么,其规律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2、关于战略的普遍性误解
(1)认为战略“高大上”——其实这很贴近我们的生活,组织有战略,人生也有战略
我们需要为自己制定长期性的人生目标,也是人生的使命。我这辈子到底该怎么活?我想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对我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2)认为战略“太虚”——只关注微观环境而忽视了宏观趋势
选择定位错误,则一切皆错。“战术上的勤奋无法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3)认为战略就是“换个马甲”,把“战略”与“战术”混为一谈的看法,其实也是只关注微观环境而忽视了宏观趋势。
“在绝对强大的力量面前,任何小技巧都是花拳绣腿”“人的天分和努力,在大势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填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3、培养战略思维
要求我们以一个宏观视角来看待事物。
一个人的关注点在哪里,他的收获就再哪里。
“再大的饼,也打不过烙它的锅”,一个人取得的成就不会大过他的视野、他内心的格局。
看一人及其事业的大小,可看其内心的格局——深层次的潜意识、内心动机、关注点、出发点等。
战略思维提倡的是站在宏观看清主线,制定符合实际的全局性、长期性策略,再进入微观实施执行。
战略思维必须要有全局性、长期性的思维,顺序应该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局到阶段,而决不能调换次序。
4、战略思维的主脉络、主框架——战略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要看宏观环境、发展规律及未来趋势
目前,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有哪些特点?宏观环境的发展规律是什么?未来的趋势走向是什么?
比如: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规律、整体走向——四个特点
(2)战略定位、取舍和匹配分析——要明确我们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如何定位、取舍。
我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目标是什么?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我长期定位的区域、人群等是什么?我做什么不做什么?
比如:
战略意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这个总目标而展开。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明确了红军的正确纲领,纠正了很多错误思想。
战略定位: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给人群进行了定位——回答了“团结谁、联合谁、斗争谁”的问题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回答了区域定位的问题,选择什么地区进行长期发展——白色政权之间的“互不管地带”。
战略取舍:
战略主线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选择“农村”而舍弃“城市”作为战略集中第,依据则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调研数据。
(3)战略匹配方案和分阶段执行——要选择匹配的方案,分解战略目标
基于客观情况,我应选择什么样的匹配性方案?依照之前分析的趋势走向,这个长期匹配性方案的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的重点工作是什么?如何从细节上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