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腾讯视频纪录片,提到潮汕地区曾经是全国有名的产糖大市,今天跟奶奶聊起,她谈起年轻时的糖寮见闻。
简单记录下她口述的制糖工艺流程
制糖师傅特别是掌勺师傅,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例如如何认识土质、哪种甘蔗最好、怎样指导烧火节奏、几时起锅……把握火候最关键,因为要了解当天气温、甘蔗、柴草习性(柴草要刺窝头草)等。
每年8月份开始要起糖寮,我奶奶说我二叔家就是糖寮,我们目前房子的位置就是糖池。熬制传统土糖,看起来简单,其实十分复杂,各种大小工序共有10多道,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它需要独到娴熟的手艺和时间的沉淀。
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工序有七道。在制作过程中,火候非常重要。例如起糖时的火候,起糖早了火候轻,糖难以凝固,晚了火候重,糖有苦味,只有火候到位才能保证糖的外表漂亮,口感香甜。
除了火候,还要有耐心。在火坑上,蔗糖水要经过四五个小时不停地翻滚沸腾,让大部分水分蒸发后,甘蔗糖香味才最浓。吴小健说道:“在熬制的过程中还要不停地清理杂质、不停地搅拌,所以说制作黑糖最重要的就是用心,哪怕是甘蔗水,都要进行多次过滤才能放到锅里煮。”
根据描述,制作过程大概回顾如下:
1.选料。一般在农历十月底至来年一、二月,甘蔗成熟季节,选料时需去除甘蔗叶、尾端及杂质。
土法熬糖,先砍甘蔗,甘蔗的根部贮藏的糖分最浓,因此在砍甘蔗的时候要尽量靠近根部,这样可以提高甘蔗的出糖量。
2.榨汁。用两个大石碾为土榨蔗机,大石碾上方凿有18个凹槽,插入木楔,相当于齿轮,上面有木桩固定,相当于轴心,轴心木桩顶端横接一大梁(俗称“篙桅”),靠畜力(一般用一头牛)拉动“篙桅”,带动两个大石碾互为滚动,甘蔗被碾压成汁,蔗汁顺着大石碾底下的石槽,过滤后流入贮汁池。
压榨甘蔗的石磨要三头牛(应该是三头牛轮流)三班轮流拉动,规模比较大型。
石磨两边各自有人一人负责塞进甘蔗,一人负责接收压榨过的甘蔗渣,晒干继续拿去加热生火。
3.过滤。甘蔗经过机器压榨,甘蔗汁流入蔗池,甘蔗汁中含有大量的酵母,因此甘蔗汁上会有一层漂浮物,在熬糖之前要将这层漂浮物不断去除掉,直到留下纯净的蔗汁为止。糖工用木瓢将贮汁池里的蔗汁舀进木桶,再倒进装有纤细过滤网的大水缸中进行过滤。最后,通过竹制导管将过滤干净的蔗汁引进糖锅。
4.煮熬。将过滤后的甘蔗汁加热煮沸至280℃-300℃,并不停地搅拌,去掉泡沫及杂质,让水分不断地蒸发。加热原料一般用刺窝草或甘蔗渣。
压榨出的糖水经过沉淀过滤后,放入九口连环锅中的第一口最大的锅中烧煮,这被称为“煮水”。
不断翻动烧开的糖水,会起一层厚厚的糖沫,这层起浮的沫,必须用兜子捞干净。
随着大量水分被蒸发,糖水逐渐变得黏稠、金黄。
接下来就是做红糖最关键的时刻了。做糖师傅将捞完糖沫的糖水,依次起到第二、第三口锅……期间几个工人用长柄铁勺不停地搅动糖锅,防止稠糖焦锅底。
随着水份慢慢地蒸发掉,糖的浓度也逐渐增高,而浓稠的糖浆起到最末端的一口锅后,就可以适时起锅了。
5.凝固。用少量的甘蔗汁和海石灰(起凝固、中和的作用)混合搅匀,待糖锅里的甘蔗汁煮沸2-4小时后,将沉淀后的海石灰水倒进糖锅,并不停搅拌,不停搅拌才能让红糖起沙,糖浆逐渐形成。
6.起糖。由最初的甘蔗汁→糖水→糖浆(整个过程6-10小时)。整个过程要注意时间、火候、色泽、黏度等,没有仪表、没有计量、没有参数,所有的工序都是靠眼睛和经验,起糖早,火候轻,难以凝固;晚了,火候重,糖有苦味。
滚烫的糖浆随即被舀到特制的木槽床上,用小铁铲不停划动,高浓度的糖汁渐渐凝固,再用木槌轻轻敲散,甜香四溢的红糖便做好了。
7.成糖。坨糖:起糖后(稍微比糖条起糖早些时间)将糖浆装入小铁锅中,用预先备好的木棒不停搅拌,要求力度均衡,速度适中。大约20分钟后,糖浆凝固欲成粒状,呈浅褐色,再用小铁铲将凝固后的糖浆弄成团状铲出即可。
土糖的功效和作用
甘蔗经过榨汁后,直接加热煮成糖,最突出的特点是属于非分蜜糖,也就是没有经过分蜜处理的糖。所谓的分蜜是指在熬煮过程中糖蜜和糖结晶产生分离,像白砂糖是属结晶部分分离出来的物质,是不含糖蜜的。糖蜜中有很多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酚类,按照古法制糖这一方式做出来的,自然“根正苗红”,营养价值相对较高。
糖的保存
据了解,不仅制糖工序重要,糖的保存也非常讲究,不然糖容易发霉。这些糖一般要存放3个月以后吃才不会上火,存放时间越长,温补功效越好,尤其是存放一年以上的那就更好。
几个小点:
1、以上描述的是我奶奶口述,她十几岁时候,解放前的做法,在60年代我们村就已经有机械榨糖厂了。
2、她说拉磨的牛,要选择,牛主来驱策,我问有牛的人家,她说家家户户基本都有。这说明我们村解放前日子过得都比文学作品上说的好一点?
3、要跟牛,牛主要出人驱策牛拉磨,还要在晚上,搭牛棚,带上草席被褥在牛棚过夜伴牛。
4、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生活经验丰富。老人家曾经回忆过,以前劳作的时候,有老虎从她后面跑过,村里有人的老婆在另外一个地方,被老虎咬死的。
5、解放后50年代末期,曾经我们这边内涝成灾,去抗洪抢险,去搬过谷仓,去堤上抗洪,我爸幼儿园的时候,全部要转移到现在镇中学的后山上面去。
6、想起范范的微博:我还特别喜欢跟年长的人打交道,尤其是老师,他们会告诉你一些伟光正下的私人建议,比如怎么择业,哪些公司单位好,怎么搞定一个好的导师等,是台面上不方便讲的。家里有成功长辈的,不管多远多生疏,反正你不求人办事,不蹭人饭菜,要主动去熟识,没事就找个由头去见,不用特别恰当,牵强也不要紧,真诚的去烦人家就是了,毕竟人都有好为人师的习惯,你一个年轻人,如果人家儿子都没你表现的这么乖巧听话,你去烦多了就喜欢你了。要知道,那可是几十岁的人生经验呀!经验是什么,就是管用的套路,主宰这个社会运行的真正的规律。听得一星半点,收获也是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