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什么,我想起滨州,想起无棣,觉得这东海边的小城竟有些滨州无棣的感觉,觉得这海边的那些船似乎一扬帆就能航行在渤海边。 ———题记
昨天是十二月十五,是这个二零一五年的最后一个月圆夜。我果断地选择在下课后去海边走走,吹吹风,赏赏月。
我到海边的时候已十一点十五分,在海边赏月的人们都散去了,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夜猫子、情侣们和在海滩上露营的几顶帐篷,我沿着海滩边走边感受着海风带给我的快感,还带着无损音质耳机,享受着一首首适合这场景的优美乐曲,这感觉没得说。如果这时能找个地方坐下来和爱人品上一杯上好的清茶,这就是人间最美好的事……
昨夜的月光,开始的时候很朦胧,时不时有云层遮盖,所谓的“阴晴圆缺”就是这意思吧。不过后来的月光真的好美好美……
一个人独自徘徊在月光里,沐浴在牙白的月色中,能使自己有自然洒脱的心意,记望在这清和的日子中。皎洁明亮的月华让人们赏月时生出思念之情。尤为对月的赞颂,更是不计其数,不知有多少动人心弦的墨笔华章。从古至今,不论是才子佳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对它怀有无限的眷恋情丝。李白笔下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温婉柔情,展现了浓郁的思乡之情。亦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无涯游子多一份安慰和祝福,共度明月长空的良宵。诗人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描述的深情祝愿,中秋思怀,愁绪纷繁的月明之夜,把一心的寄托遥寄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祝福中。
每逢这样的日子,也从来都是一个人简简单单地相思,想想远方的父母填了几丝白发、想想家乡的一切换了如何模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多羡慕王维啊!能把对亲人的想念之情写得如此深切动人。我想那时的他便也和现在的我怀着同一般心情吧?其实我又何尝不想回家呢?只是有时候有些东西敬而远之地观赏比着实触摸的感觉要好,因为那样至少不会留下痛苦的伤痕。每次回家,满眼都是父母沧桑的背影……我不知道,一个莘莘学子的背后父母承载了怎样的家庭负担、付出了多少辛酸与泪水?也许“求学”这过程本来一开始就只是一个赌局,于富贵者而言,赌的是消遣与充裕自己;于贫穷者而言,赌的是整个家担与心血;而对我来说,赌的则是父母孤注一掷地顷尽所有和自己的未来。这样的赌注,未免太过沉重太过伤痛。只是从一开始并没有选择,既然没有选择的余地,那么就只好顺其自然地去拼搏,哪怕到最后的结局都不会是自己想要的结果。
夜还是如此黑,不远处的塘边渔火依旧闪烁着,泛出点点滴滴的红光,隐隐约约可以看见灯塔忙碌的身影,脸上象征性地挂满了幸福的笑容,他们在默默地奋斗着,求的只是过往的人们平平安安。这样的付出,连“无私”这样的词语也无法与之媲美,因为那样的精神,不再是要字句所能表达的。我想我的母亲也应该像他们一样吧?此刻她一定坐在那盏有些暗淡的灯光下,小心翼翼地服侍着多病的父亲,小心地把药喂上,然后精打细算这一天的支出与收获,每一秒对她来说都那么仓促,每一天都是永无止境的劳作。儿时读孟郊的《游子呤》总体会不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意境,直到念中学的时候每次放假回家收假归来的前一天夜里,母亲在油灯下把自己的衣服缝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查了一遍又一遍,才明白原来说的是这般情景。“可伶天下父母心,日夜寻呼百般情!”我想,普天之下的母亲都应该这般伟大吧?!每每时候,我总是很想哭,可是我害怕让母亲看见,也害怕让自己的心灵听见,也许,当一个人害怕连哭都是自己的错时,表明他已经忘了怎么哭,是啊!我又有什么理由哭泣呢?也许,一开始我就是个迷失了方向的孩子,只是心中还有豁然的目标、以及梦想。
此刻,我不知为什么,我想起滨州,想起无棣,觉得这东海边的小城竟有些滨州无棣的感觉,觉得这海边的那些船似乎一扬帆就能游泊在渤海边。村头的那棵梧桐应该长高好些了吧?家里父亲的身体好些了吧?想想应该是吧,他们永远都是那么坚强执着。而我们孩童时代的那些记忆,随着时间的辗转沉沦渐渐抹灭,微风轻轻拂过,带走最后一抹尘埃,不留半点痕迹。此时乌云渐渐散去,月儿露出了洁白的笑脸,让星星嫉妒得只眨眼睛,猛一抬头,不知不觉已走到了寒舍,轻轻推门而入,燃起蜡烛,是啊!该是看书的时候了,再过两个月就要专业过级考试了,一家人的希望都还在自己的身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能否一举定乾坤,就在此行。
海风轻轻掠过,四周已经了无一人。“寒灯孤夜人。”便也是这般景致吧?!
蝴蝶飞不过沧海,我终究是一只把线系在乡愁里的风筝。
夜俞深,月愈美,思俞烈,心俞重。十五月圆夜,我用冰锐逃避所有的思念,却想用一梦,完满今夕的花好月圆。即难相聚,宁愿一醉,解烦愁。
“过来昨日疑前世生,睡起今朝觉再生。”异乡寒凉夜的赏月之思,无人问津,何必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