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学校都把《弟子规》装裱得漂漂亮亮,或挂,好贴,展现在学校最为显眼的地方。一是展现学校的所谓的“国学文化”,而是方便学生学生的记诵,以规范孩子们的言行。很多的学校还为之开展了颇为创意的课本剧,在舞台上演着,甚至还编排了学校统一的《弟子规》课间操等等。诸如此类的标新立异可谓是花样百出。就如何将这样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学校校长绞尽脑汁,老师们也累的不成样子。
殊不知,大伙都没有认真研究过这里面的“古训”训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一种“德”。
学校只管就可能放大了它的价值和作用。一段时间,学校你仿这我,我比着你,把《弟子规》进行花样翻新,大大小小的校园无处不在,好不热闹。
其实,很多的学校都没有深入的去研究内容的价值所在。看着别人搞的沸沸扬扬,就机械的一味地模仿,一味地搞拿来主义。
在我看来,《弟子规》进校园,无外乎是校长装点门面的一块牌子而已,除了美化了校园,占用了学校有用的空间外,剩下的就是浪费了资源,苦了师生。
耐心细致的读读“弟子规,圣人训”。你会发现,其实《弟子规》就是一把散发着腐臭气息的旧戒尺,打在孩子的掌上、心上,心痛不已。他和当下倡导的“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是不相一致的。其核心观念与现代文明的道德观、儿童观根本冲突,不能兼容。
《弟子规》规训的是循规蹈矩的奴才,是言听计从的不敢跨越的“圣旨”的落实和执行,没有创新与发展的思想的束缚,是无反抗的无斗志可言的患病不轻的民族。
当代公民需要有规则,但规则是建立在规矩基础上的独立人格,是对公正社会规则的自觉尊重。而弟子规倡导的一种忍气吞声,死板规则的被压迫,不敢跨越雷池半步的死教条,言听计从的呆板化的教育。是一种缺乏独立尊卑贵贱秩序的被动服从。
此规非彼规,“弟子规”与公民道德规范,某些外在表现或有相似,内在精神却风马牛不相及。
现代儿童观将儿童看作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儿童拥有权利并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
我们来看看这样的教导,是何等的刻板与教条。“父母责,须顺承”,“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将近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就曾深刻批判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摧残,提倡儿童本位,建议父母要“理解、指导、解放”子女,特别提醒“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长期呼吁尊重儿童的人格,理解儿童的需要,相信儿童的能力,放手让儿童创造他们自己的乐园。
总以为现代社会的人,需要的是走出国门的能够创新实践的民族。如果从小都这样的用一根绳子给拴着,不讲创新,不讲开放与自由。社会怎么发展,个人怎么成长。最后,还不社会不断的倒退了吗?
学校作为传承文明的地方,也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校长办学的主动权都在不断的等到彰显,但观念的不转变,不研究教育内容的选择,不研究方法的渗透,一味地搞拿来主义,一味地搞面子工程。不通过筛选,不看其内容就机械的模仿,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而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前途,命运。
我们主张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的时候继承和创新,需要的不是言听计从的死板与教条,而是言之有理的创新者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