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则《猴子与狗》的寓言。
寓言讲述的是一个人饲养了一只猴子和一条狗,每天他带着狗和猴子一起奔跑,狗的速度快,猴子速度慢,于是,猴子就开始拼了命的手脚并用,跑的鲜血淋淋。日子久了,猴子也慢慢跑的快了,几乎能追上了前面的狗。
人为了方便,每天给狗和猴子喂同样的食物,两根香蕉。猴子吃的快,吃完就会抢狗的香蕉,为了保护香蕉,狗连皮一起吞到肚里。日子久了,狗也学会了剥香蕉,几乎和猴子一样的速度吃完香蕉。
人很得意,因为他把猴子训练的像狗,把狗训练的像猴子。然而狗到底不是猴子,猴子不是狗。最后他养的不是一只猴子和一条狗,而是两只狗与猴子。
我想到了当下的教育问题。
狗和猴子代表着不同的特性,就如同每个孩子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灵性,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而当下的教育制度就像是寓言中的人,针对猴子与狗的特点和天性毫不理会,以一种近似残酷的统一标准对它们进行锻炼和培养。
最终得到了什么?
猴子像狗一样奔跑,狗像猴子一样吃着香蕉,人在一旁自鸣得意。
周星驰《鹿鼎记》里有这样一句话:“一样米养百样人,八角形的都有”。虽是极尽夸张的说法,但也道出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人的不同、人性之不同。企业经营中常讲到两个理论,一个是“长枪理论”,一个是“木桶效应“。所谓长枪理论,指的就是个人优势或企业优势,而木桶效应是个人短板或组织问题。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要注重发挥长枪优势,找准市场差异化,单点突破,迅速占领市场,创立品牌效应,实现品牌溢价。然后,发现企业短板进行弥补,逐步提升。
在教育问题上也是如此!
每一个孩子,像上帝洒下的一滴晨露,晶莹,纯洁,惹人怜爱。但童年的时光也如同这晨露般,倏忽即逝,它如此短暂,却又如此重要。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通过诸多案例和数据发现,许多成人的性格,行为,价值观甚至于精神疾病都与幼时的经历和教育有着关联。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特别是家庭,在儿童的培养教育方面一定要慎之又慎。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灵性,有自己与生俱来的特点,这也是千百年来在教育方面一直提倡“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原因。然而,在教育行业里真正做到这八个字的少之又少,只是挂在口头和墙壁上标语而已。我们的家长也不遗余力的做着帮凶。
商家一声“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把孩子送进了早教机构,托辅中心,特色班,精品班,学舞蹈,学美术,学钢琴,学绘画……家长郁闷,为什么我花了这么多钱,孩子还是学不好?孩子也为此失去了本该在阳光下,田野里,自由奔跑,快乐成长的童年。
真正的学习是因孩子兴趣而做出的顺势利导,而不是让孩子成为为家长的攀比的资本。
正像猴子的与生俱来的天赋是攀援,跳跃,那当把猴子放归至森林,一个有鲜花,有乔木,有高山,有瀑布的世界里,让它纵情腾跃。狗的天赋是奔跑,忠诚。那就给他一个领地去守卫,守护着洁白的羊群像蓝天下的白云,奔跑在原野里,似碧海的闪电。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天赋,父母和学校都要去观察和发现,帮助孩子一起擦亮枪尖,在人生成长的路上,披荆斩棘,快乐向前,让灿烂的阳光在枪尖闪烁,跳跃。
而现行的教育体制,却又让人不得不放弃诸多天赋和兴趣。它就像一个张牙舞爪的机器,将每一个进入其中的孩子,截断成标准的长短,打磨成标准的形状,不留丝毫的枝桠。于是,孩子们在学校里有了重重的书包,厚厚的镜片,做不完的作业,抬不起的头,一直向前冲,冲向一个独木桥和桥那端前途未知的世界。
想想我们这些人,在社会的洪流中不是也是如此么?
放却了梦想,抛弃了爱好,埋首在工作中,碌碌而活。心中永远充满着梦想和现实反复煎熬的熔炼。
于是,在这种制度下,父母理智的选择了臣服,孩子无奈的隐藏了委屈,对着叫嚣的怪物机器,顶礼膜拜。
学校就像机器,培养着一批又一批标准的“人才”,跳不脱沉沉的窠臼。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所说:“据我所知,在获得诺贝尔奖的90多位物理学家中,还没有一位在学校里经常考第一的。反过来思考,是教育培养了孩子还是扼杀了孩子呢?
我们当认真去反省和思考!
让猴子做一只猴子,让狗做一条狗,
让孩子成为孩子!
让我们回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