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选择如此重要,我们就要提升自己作出选择的信念能力。信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信念不改变,生活就会重复同样的模式。
攻击、逃跑或者忽略是人们处理问题的习惯性应对模式。这种模式源于人类的生存本能。一个人的应对模式一旦养成,他在哪里都会用同一模式去应对。
人们习惯于看到代价,却因此屏蔽了好处,这是人们心里痛苦的原因之一。而消除心理痛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珍惜你拥有的并表达感恩。
与其不断更换工作,不如试着更换一下内在的模式。自己上班经常觉得累,说到累,其实农民,老师,医生都比我累,我口中的累,其实既不是肉体上的也不是脑力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是由于内耗造成的。
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先天本能,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它一方面调节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超我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的,是一种追求完善的境界。超我通常以“应该是”的方式出现,可是由于竞争的压力或是生存的需要,人们往往做出一些与自己的价值标准完全相反,甚至背道而驰的行为,不知不觉间就把自己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类人,这就是生活所呈现的“如是”。当“应该是”与“如是”产生冲突,内耗就开始了。大多数身心疲劳都是由于内耗造成的,导致内耗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矛盾信念,嫉妒等。真诚坦荡,我们无需花费力气去赶走黑暗,只要愿意敞开你的内心,光明自然就会进来。
从心理学角度看,“背叛”也是一种模式。员工领着薪水却没有认真工作,被父母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却对父母充满怨恨。他们一个个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抱怨”是他们每天必修的功课。这一点的关键词是“受害者”。不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事情变好,而是希望通过别人来拯救自己,在这样人的心中,他们永远在渴望找到一个“拯救者”,这一点的关键词是相信有“拯救者”。符合这两点就是“背叛者模式”。身份对人的影响很大,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位,决定了“你是谁?”,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去符合这个“身份”。
心理学将人的成长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寄生期:0-7岁。2.依赖期:8-14岁。3.叛逆期。:15-21岁。4.成熟期。:22岁以上。很多人“卡”在了成熟期之前的某一阶段。有些人到了三四十岁还做不了决定,心理上还停留在寄生期,一些人则刚好相反,凡遇到和自己持不同观点的就反对,这是典型的叛逆期心智模式。其实每个背叛者的背后都隐藏着一颗受伤的心。为人父母,在子女教育上除了灌输知识,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心智模式成长,让他们在每个心理成长期都健康成长。这样他们长大后会成为一名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更不会成为受害者。
黄先生的一句话我非常赞同,他说“穷,不是你的错,但如果穷的太久也许是你的错。”一件事情不断重复,就是一个人的模式。模式是那些一再出现在你生命里,不断轮回的事情,是一个人固有的行为、思维、情绪反应等的统称。一个不断重复的行为,一定有着隐藏的好处。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曾经有这样的场景。我总觉得现状不好,总想换一个环境,可换了之后依然不如意。一个人首先要喜欢自己,才能指望别人喜欢自己。当逃避成为和外部世界互动的一个固定模式,只要遇到问题不想面对,或者不知道如何面对,那么潜意识就会选择逃避,逃避的原因是自己把自己看成受害者,总希望有一位拯救者能救自己出苦海。逃避一份工作,一份感情,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国家,可是不管我们逃到哪里,总会有人不喜欢我们,总会有人批评和指责我们,环境总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如果我们把自己看成“受害者”,逃到哪里结果都一样。
除了选择做受害者,不断逃避,为什么不选择当建设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