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艺术越过时间的长河,经过岁月的沉淀缓缓向我们走来,张扬而又活泼,内敛而又沉默。它犹如一个穿着长衫,满脸深浅的皱纹沟壑的文人站在车水马龙的街头,用低回苍劲的声音向过往的路人诉说自己的故事;只是随意地倚墙而靠,便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旷达。你懂便懂,不懂便不懂,多余的不可说,不可说。
影片《百鸟朝凤》是第四代领军导演吴天明老先生的绝唱之作,用最朴实的拍摄手法和叙事结构讲述令人深思的现实。故事围绕天鸣跟随父亲来到焦师傅家学习唢呐,并在以后苦苦坚守唢呐艺术展开。民心浮躁的时代里,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淡忘让天鸣举步维艰,但焦师傅与天鸣师徒俩之间对于匠人精神的传承,以及二人对于理想的坚持和“将唢呐吹进骨子里”的匠心令人热泪盈眶。
唢呐对于焦师傅而言不是一个简单的养家糊口的器物,而是他的信仰,他融于血肉的宝贝,他生命的一部分。“唢呐离口不离手”,这是他作为唢呐匠人的原则和坚持。焦师傅常常如数家珍地展示他师傅的师傅的师傅......传承下来的唢呐,这是他作为唢呐匠人的骄傲。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焦师傅在教授徒弟技艺时却不遗余力。他这一生教了很多徒弟,按照循序渐进的程序,在时间的积累之下,磨练着徒弟的技艺、心性和耐性。匠人的珍贵之处在于“匠心”。因为有匠心,精湛的唢呐技术才能代代相传。蓝玉是焦师傅所有徒弟中最有天赋的,但焦师傅却把《百鸟朝凤》和焦家班交给了技艺不如蓝玉的天鸣。正如焦师傅所言:“我选你是因为你爸摔倒时你掉的那滴眼泪”;相较于技艺,他更在乎的是“心”,所幸的是天鸣没有辜负焦师傅的期望。
随着社会的变迁,新旧文化碰撞,人们的眼球渐渐被新鲜事物吸引,传统技艺越来越不被重视,甚至在以往展示他们尊严的仪式场合里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焦师傅拼尽最后力气吹奏《百鸟朝凤》,从唢呐口里滴落了鲜血。鲜红的颜色刺激着观众的眼球,更触动了观众的心灵。无双镇不在需要唢呐,就连当初逼着天鸣去学唢呐的父亲也不禁埋怨天鸣整天摆弄没用的东西,徒弟们纷纷进城打工,城里的唢呐艺人流落街头靠路人施舍为生,老唢呐匠在失落和坚守中离世。
《百鸟朝凤》是吴导演吹给世人的一首绝唱之作。他常常在改剧本时痛哭流涕,为这部电影耗费了最后心力的他没能活着看到《百鸟朝凤》上映。脑海中伏案写作的吴导演的身影和欢快吹奏唢呐的焦师傅的身影重合。吴导演就是焦师傅,焦师傅就是吴导演。焦师傅走了,但唢呐的精髓还在传承;吴天明导演走了,但《百鸟朝凤》在中国文艺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老过活儿,坚守不离世。
——2017.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