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最近两个月才听说了这本书,因为对这个书名感觉非常亲切,遂去知乎和豆瓣,以及京东阅读上看了下相关的评价和样章。乘着双十一打折的机会买回来了一本。
1. 起因
本人接触《精进》这本书的历程大概是这样的:
- 在写完《学习如何学习》系列之后,我依然在不断思考我的这一套逻辑的缺陷,以及如何将它们变得更加高效,甚至自我怀疑这套自我总结出来的理论是否正确。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刻意练习“这个词。
- 其实在初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我就有一种似成相识的感觉,这个词非常透彻地表达出我在《学习如何学习》系列里的中心思想 —— 在前面的成果上通过持续不断地反思改进来达到精通的目的(截止2017/11/13, 我还没有翻开《刻意练习》这本书,所以以上属于我的猜测)。
- 深感有理之余,朋友给我推荐了李善友的课程视频(B站上就有),就是从这部系列视频里我了解到了《精进》这本书,而这个词和”刻意练习“同样让我觉得亲切。
其实最开始没打算专门写一篇关于这本书的书评,但是在看到知乎上不少人发表对这本书的质疑和谴责,将其归类于成功学;加之本人最近一直想就成功学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所以干脆就写这么一篇书评。
2. 概述
首先我想说的是:
- 不要妄图让作者来帮助你建立属于你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这个过程需要你自己的亲力亲为,需要你花费大量的时间结合自身经历去反思和总结。
- 你的理论框架需要自洽,即从一点出发最后能回到这一点上来。否则那只能叫作观点。
- 框架初步形成后,接下里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框架和体系基础之上,结合别人的观点和理论来补充和完善你的框架;将从外界筛选而来的他人观点和自己的框架体系进行碰撞融合,最后将融合结果纳入到你的框架中。
- 同一个道理的多种解释,但能打动你的可能只有其中几个,所以你需要寻找。例如真正打动我要马上开始的论点是“世界并不完美”。
3. 书评
全书共分为七章,我也按照七段来讲讲每段的感受吧
3.1 第一章 时间之尺
- 兼顾以终为始,以及珍惜时间(郑重对待时间)。承认过去是改变的开始,认真现在的对待每一分钟;不要让将来的自己痛恨现在的自己,如同现在的自己悔恨过去的自己。
- 尽量少作”短半衰期”的事情,将时间花费在“长半衰期事件上”(游戏,刷微博,看小视频就是短半衰期等)。不是让你不做,我们是人,只是你需要注意这些,然后有意识地去做,不能不知不觉又刷了一天微博,打了一天游戏,而应该是我今天累了,刷几小时微博缓一缓精神,这也让我想起《重构大脑》里的: 状态不好的时候,那就翘起儿郎腿吃曲奇,让时间这么过去吧。没必要强求,大脑状态不好的时刻肯定有的,只是别让这种时刻成为常态。
- 学会延长事物的半衰期。例如通过写作来延长学习到某个知识的半衰期,游记来延长旅游的半衰期。例如本文就是在延长半衰期。
- 工作要快,生活要慢。就像《小强升职记》里的那句: 愿你过上高效率,慢节奏的生活。
- 高质量的休闲: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3.2 第二章 寻找心中的“巴拿马”
- 求上得中,求中得下; 给自己的目标设置得高一些,那是指引你的灯塔,告诉你方向。不一定只有到终点才是胜利,踏上路的那一刻你已经赢了。
- 小心思维上的隐形牢笼,防止不知不觉中束缚住了自己的手脚。
- 内职业生涯(即愿意持续性地往里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会带你到你的最大价值处。
3.3 第三章 即刻行动
- 脑中的万水千山不如脚下的一步。开始了再说,重要的是开始做,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是由多种要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如果只是一直在谋划,你不可能判断得周全,往往只有到了这一步之后你才会发现思维上的漏洞。就像上面说的,不完美的世界里你筹划完美开局?
- 对于小事(一会去取快递,交水费等),马上去做,不要留在脑子里。要尽量降低大脑负担,给予它最大的空间去处理擅长的问题——逻辑思考。
- 不要试图一步到位,对某一个初成品进行反复迭代,这才是做事的态度。对于从业者,我们更关心迭代的过程,而往往别人给的是最终产品。另外反复迭代是基于即时反馈(即时反馈极其重要,本人已将其作为解决问题时的第一条件,无法建立即时反馈,这问题无法解决!)
- 任务要分层(分为不容打断,可以打断),分类型(例如写作时的文字,贴图等)。然后在不容打断的阶段不允许任何人介入,有其它问题直接拒绝! 例如编写文字时碰到要贴图的,以简要文字说明图的概况,然后继续写,别停下去找图,截图;最后才是排版,本人曾在不同的阶段好几次不由自主地陷入这个误区,目前依然在时刻提醒自己。
- 2017/11/12 这两天写技术博客又进入陷阱了,试图一次性完成格式,内容,截图等。而不是分层次解决。切记切记 !
- 随时反思,及时复盘,哪怕反思的时间很短也比一点不做要强得多。不要试图在重复性的工作中祈求技能上的提升。不要被工作的惯性带着往前跑,学着主动停下来。
3.4 第四章 怎样的学习,才是直面现实
- 通过问题来学习。问题会带领我们走过一个个未知领域,将已知与未知进行关联;要做到这样最需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多问为什么?这又是什么?
- 那些特别适合长期探索的根本性问题,不仅可以引发我们持久的求知冲动,还能迫使我们保持持续性的思考。比如本人就一直在思考我这几年的自学里面到底哪些方法才是本源,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套路,精确到每一步的套路;可以被应用到任何未知领域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套路。
- 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解码。就拿本人看的书籍举例,千人前面,你怎么保证你的理解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所以你需要实践,需要反复阅读,用你现有的知识去解读它,让新旧知识进行碰撞融合,将新的理论融合进你的框架里。
- 适应性专家相比较常规型专家,它们的每次学习都会从自身的框架中收益,而每次学习又会回馈和强大自身的现有框架。本人正在以此为目标构建自己的框架。P130
- 知识技能化。我相信任何一件事做好都是不容易的;所以我需要认真对待它们,认真记录在它们身上花费的时间,为了让这些时间不被浪费,我需要通过反思来利用这些时间来在这个领域进步一点。
- 多元思维模型。分科的弊端就是让人眼界狭窄,我们需要涉猎其它学科,避免看啥都是钉子。问题不会恰好完全落在某个学科里,涉猎多学科能让我们看问题更加全面。学科间的知识会互补,印证,迁移等,学好一门之后跳转到其它领域会事半功倍。
- 先成为一行里的专家,抓住这一行的本质,然后将其转移到其它行业进行思想的碰撞,撞它个头破血流,直到它们彼此互溶。。
- 黑客与画家,典型的跨学科。—— 《黑客与画家》
- 用作者在视频里引用的一句话结束本小节: ”学习当如群山式,一峰凸起众山环。”
3.5 第五章 向未知的无限逼近
- 潜意识。这就是《Refactor Your Brain》里的R型思维,个人更喜欢《Refactor Your Brain》里的诠释: “大脑的R型部分其实是在一直高负荷工作,你只要持续喂养,等L型让出系统总线(刷牙,散步等时候),你就会收获R型部分思考的结论了”。所以一定要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不让R型白忙活,因为你忘了可就真忘记了。
- 使用思维脚手架—— 矩阵和清单来强化我们的思考。这也是我一直坚持阅读的原因之一——为自己行为寻找理论基础,非常高兴明白了清单背后隐藏的理论基础。P209对人类思维的论述真是太棒了。
3.6 第六章 努力,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才能
- 意志力是奢侈品,消耗品,用一点就少一点。所以不要责怪孩子没意志力,自制力。一个人能坚持作一件事,绝对不是因为意志力。就像我在系列文章里说到的,苦行僧不是我们的目的,我希望你尽快从中看到好处,最终快乐地养成这个习惯。
- 持续性地在一个行业投入,你才会有立足之地(有一块自己的长木板),但同时也要关注下其它内容,防止机会丢失。采用二八原则。
- 自己给自己加难度,例如如何做得更好一些。
3.7 第七章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
- 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实践中的总结去寻找相应的理论支撑甚至自创理论。两者相互促进,可以有主次,但必须彼此交互。
- 学院派和实践派的冲突,会强迫你去思考融合它们。而理论和实践结合,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问题解决经验才能成就成功。
- 失败包含信息P265 ,让我不由想起另外一本书——雷·达里奥(Ray Dalio)的《原则》,其中就谈到“错误往往可以给我们巨大的刺激,逼着我们去反思和进步,我们要以专业的态度对待它。”
- 世界上有七十亿的他,只有一个你。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我们又都是唯一的“我”,愿你早日找到目标,坚定自身的价值。
4. 结语
就用本书的书背里的那句话作为总结吧 —— 用持续精准的努力,撬动最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