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人在社会上的意义,只有二个:生存与繁殖后代。真的,只有这两个。
没有生产工具的那个时代,生存比繁殖后代更艰难,也许今天弄了点吃的,接下来好几天都打不到猎。打猎哪有那么容易哦,没有刀,没有剑,可能仅仅凭的是自己的双手,当然还有嘴。与这个相比,繁殖后代就显得容易多了,一雄一雌感觉不错,直接洞房。
到了现代社会,人在社会上的意义,除了以上两个以外,还增加了一个:存在感。
这年代,生存肯定没问题了,结婚生子问题也不大,只要你不是“无婚主义”。存在感这个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词,特别通过物联网的无缝联结,就是为得“愈发珍贵”。
贵是因为不容易获得。这是个稀缺资源。
存在感不是自我感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展现,占据了他人一点点的注意力。每个人的注意力理论上一天只有24小时,通过我们的展现能占据对方多少时间呢?一小时?一分钟还是几秒钟?
存在感是影响力,是领导力,也是改变他人的一剂良药。
当年的王老吉,通过捐助汶川大地震进入大众视眼,然后加上铺天盖地的广告,无处不见的铺货终端,王志吉这个“存在感”就牢牢占据了我们心智,挥之不去,想挥也挥不去。但是,仅对于王老吉这个产品本身来说,真的对“上火”有帮助吗?至少在统计学上没有数据支撑。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人家本来就不是来卖产品本身的,而是来占据我们的“存在感”。
它占据我们“存在感”的时间越多,价值也就越大。可口可乐有个传说,哪怕一夜之间可口可乐的所有财与务全部烧完,所有的银行会排着队上门,要求贷款。是呀,这个真的跟产品本身没多大关系,存在感才最重要,从这个维度讲,存在感就是品牌价值。
产品这样,人也如此。多少二三流明星为了博得民众的眼球,主动设计的自己丑闻,再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出去。
回到我们普通人身上,“存在感”更是天天月月在争夺的资源,吃个饭、逛个街、去哪玩了,要是不在朋友圈展示一下,你忍得住吗?你看到的真的跟对方所要表达的是一个样吗?不是,对方要展现的只是我有生活品味,我是在打造个人的品牌及影响力(哪怕对方本意不是这样),而不是吃个老头子炒粉本身。
我经常听到有人说,等我发财了,我就买个宝马。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这样的:发财是工具,宝马是媒介,让他人知道的“存在感”才是终极目的。
上面我讲说的是面向于大众的“存在感”,另外一方面是面对于特定人群的“存在感”,是一种闭环型的,最有表现意义的是“社群”,这个词从2015年开始持续发酵。
社群就是特定人群组建的社区,具有共同爱好或共同追求的一群人。
我最有感触的就是微信运动,反正就是微信里那些爱好走路的一些朋友,而且走的多的总是那么一些人,于是隔会就要打开看看,我多少步了,我今天能上10000吗?我今天能上前十名乃至封面吗?有天好不容易上了10000+,居然没几个点赞,哟,心里还是挺失落的。
除了我们这个学习成长社区,相类似的社群我也加了另外几个。这种封闭圈的“存在感”更有针对性,也具有较强的刺激性。
不管是针对大众的还是针对小众的“存在感”,现代人的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更快地前进,才能占据他人的一点点的心智,获得我们的一点点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