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的真的是语文课吗?
在培训学习中,李华平教授的课听了几次。他主持的“正道语文”群成员达几千人,这个群经常在网络上搞语文研讨,应该说,对广大一线教师还是很有帮助的。
看他的讲课题目,依稀是几年前听过的。难道今天又要再听一遍老调?心中的预期值立刻下降了许多。到了上课时间,教授的芳踪全无,班主任解释说他被堵在路上,让大家先休息一会儿。千呼万唤中,那个熟悉的身影走上了讲台。
很快,我们手上拿到一份资料——《范仲淹的故事》,这是小学五年级H版的课文,任务是:我拿《范仲淹的故事》教学什么?
我一边读着课文,一边构思,这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文中用多个典型的事件来刻画范仲淹这个形象,内容明白浅易,学生易于理解。我想,还是把其定位为阅读教学,这节课就来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流程初步设计为:(1)课文写了哪些事?请用一句话来概括,然后再尝试压缩为短语、词语;(2)这些事,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范仲淹的,它分别刻画了范仲淹的什么品质;(3)以“我眼中的范仲淹”为话题,进行阅读总结。
按李教授的惯例,他要请学员起来发言了。
学员一:作为写作范例来教,教学点有——1、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2、对比手法来写人物;3、人物描写方法……一共有六个教学点。
学员二:深挖范仲淹的高尚人格,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操等激励。
学员三:根据学生的学情,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
学员四:我会联系《人民的名义》,让学生加强个人修养,抵制外来的诱惑……
……听着同行们高见,心里也在不断的思忖、判断。这些同学分享他们思考,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启示。
李教授对发言未作点评,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作者的选材与组材”,教学问题为:(1)《范仲淹的故事》写了几个故事?它的顺序可否交换?(2)作者写的这些故事,可不可以少写一个?(3)作者写的这些故事,可不可以再加一个故事?
李教授接着指出:一望即知的东西,我们要少教,要教的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东西;老师要走在学生前面,老师教学要举重若轻,以上是阅读教学课;揣摩作者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在他的讲授中,有的教师把语文课上成了以下的课——
(1)政治课——重在进行思想品德引导的课,《药》:探讨华夏两家的悲剧;《范仲淹》重在学习范仲淹的品质。
(2)文学课——《愚公移山》:把愚公解构为“阴险狡猾的阴谋家”
(3)生命课——《背影》:“生之背,死之影”;《窦娥冤》中,亢旱三年是什么样呢?窦娥是一个危害社会的人;
(4)美学课——《米勒斯的维纳斯》:“残缺美”,是一篇随笔,不是美学论文;
(5)哲学课——《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存在与虚无”,“自杀的自由性”
(6)文化课——是当前很有市场的课,《孔雀东南飞》:“孔雀为什么东南飞?”
以上种种,让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写到这儿,不由想到我校参加“六校联盟”组织的“同课异构”教学赛,六节《驿路梨花》下来,有五节都提到了“雷锋精神”,惟有我校的老师未提这个“主旋律”,因为我们在磨课时就明确不讲“雷锋精神”,虽然文中明确点出来了,可思前读后,这都是一个明显的硬伤。循着这种思路,我们学校的老师把上课的主要精力放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赏花、识人、品神,层层深入,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点评环节,专家对赛课中的非语文现象给予严厉地批评,惟一得到他肯定的便我们学校推送的课。专家的肯定,也敌不过由六校教研组长组成的评委团。不过,我们坚信:我们的努力和坚持的方向并没有错。
而今,对照李教授所说的各种非语文课、泛语文课,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