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原创
编辑:Mistytisisi
纯,醇与淳
——再拾《城南旧事》有感
小学学过两篇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我们去看海》,初中又学过《爸爸的花儿落了》,均出自《城南旧事》。五年级的时候有幸读完这本原著,有些囫囵吞枣的仓促,本身作为一个心智稚嫩的儿童,和作者笔下的主人公“英子”一起在老北京的胡同里穿梭,赏味人间。一直对语文教科书中选取的文学作品充满好感,那是经典,是被岁月沉淀后的佳酿,至今对所学的课文记忆犹新。因此我在这以后的这些年里,不止一次地重新拾起这本书,每读一次,就有一次新的体悟。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总结它带给我的直观感受,大抵上可以用三个“chun”字概括——民风“淳”,文笔“醇”、主题“纯”
“淳”的本义是山清的意思,引申为“质朴,醇厚”。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渲染了一幅幅具有生活气息的画面,透过小英子的视角再现了老北京的种种民风民俗,而读者也将会有代入感。在不断回望的这个过程中,有时候我是旁观者,坐在骆驼队的一角,望着老北京的驴打滚儿的热气在空气里氤氲成一串音符,听到小女孩对着蹲在草地的那个眨巴着眼睛的人唱“长亭外,古道边“,甚至嗅到秀贞和妞儿倒在铁轨上的血腥味。有时候我变成了英子的眼睛,看着父亲对于兰姨娘的隐秘又火热的感情就要溢出胸膛来,而母亲在一边无力而充满危机感地抹泪;仿佛坐上了搬往新家的马车,努力从大人的闲言碎语中获取熟悉的秀贞和妞儿的消息……所有人都是好的。就连小偷也是和小女孩立下了“我们去看海”的约定,为了弟弟读书而从此计。
“醇”多用来形容某种物品的气味,而用来形容作者的文笔,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就像淡淡的菠萝啤,浅淡、醇香、毫不矫饰,弥漫在时代的空气里,经久不衰。画家关维兴说:“《城南旧事》之所以能够感动许多读者,关键在于写实的表达,以及其中恰到火候的真诚与温度。”或许刻意或许不经意为之,林海音的文字也具有儿童心理的童真与平实,毫无华丽的词汇和葳蕤如夏花般盛大的文学笔法。我喜欢这种平实,喜欢这背后代表着的“小巷中的柴米油盐”的女性思维,而不是司空见惯的家国情怀的男性思维。
“纯”即成分单一,不含杂质,纯正、纯净,这部作品的主题不是复杂的、针砭时弊的,它不谈政治,不讲两岸,不说历史,它只是简简单单充满了浓郁的乡愁。这份来自台湾、思念旧北京的情怀,如此厚重,寄予在一个小小的稚嫩的儿童身上,就要将她压得喘不过气来,因此它每个章节故事的结局,几乎都是离别,悲剧性收尾给人更加深入人心的震撼和痴迷。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这就是她写这本书的初衷。
同名电影也很不错,80年代的拍摄水平却能几近完满地还原小说的场景和意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离别是一件忧伤的事情,可也正因如此,显得别样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