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陆续参加了5个网络学习班,每次学习班老师都要求大家明确一下学习目标,或者人生目标。通过学习期间分享得知,大多数人把“财务自由”作为最重要的人生目标之一。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财务自由呢?
01 理解“财务自由”的误区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很多文章讨论《在中国,有多少钱才算财务自由?》或者《在三线城市,多少钱才算财务自由?》而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指出:“财务自由门槛比去年上涨50%,其中一线城市达到2.9亿元,二线城市达到1.7亿元,主要原因是房价快速上涨金鹅人民币贬值......”
把一定规模的静态财富存量当做财务自由,是目前时候社会上对这个概念最大的误区。
不缺钱花,就是财务自由?相信大家都会觉得这一定是一个笑话。英国做了一个统计,90%的彩票巨奖中奖者,都在几年内回到原点,甚至返贫到需要领国家救济度日,就是对这个观点的最有力的否定。《人民的名义》里,国家部委某司项目处处长赵德汉藏了一屋子现金,他在这几年里占有的资产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自由,也是对这个观点的另外一个响量的打脸。
手上没有财富或资产,固然谈不上财务自由;仅仅像胡润那样把一个人某时点的占有规模财富和资产量作为财务自由的标准,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中国网》上有一篇文章《财务自由的真正意义,99%的人都误解了》,总结了2016年知乎上对财务自由800个回答,精炼总结为四句话:
1、让消费回归享受,不为钱所苦;
2、让爱好回归乐趣,不为钱折腰;
3、让爱情回归纯粹,不为钱所累;
4、让亲情回归关心,不为钱所缚。
这显然是财务自由之后的结果,并没有真正揭示财务自由的本质状态。
02 财务自由到底意味着什么?
百度百科词条解释是:当你不工作的时候,也不必为金钱而发愁,也就是说被动收入大于花销。因为你有其他投资,当工作不是你养家糊口的唯一手段时,你变自由了,因为你也获得了快乐的基础,也达到了财务自由。公式表达:财务自由=被动收入>花销。
但是,一个人一生之中,被动收入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个人花销、日常支出也是也是随着年龄、欲望的变化不断调整的。那么什么样的状态,才能判断一个人真正已经处在了财务自由状态呢?
我个人认为至少应该有3个判断标准:
第一,创富能力。即拥有一定规模的净资产(100万美元)。
就是说,要达到财务自由,首先要有能力完成净资产的原始积累,包括房产、金融证券、现金,并达到一定的资产数量级。这样的一群人,被社会称为高净值人群,一般是指资产净值100万美元以上的人群。截止到2016年5月,国内千万资产的高净值人群达到134万。要成为这样高净值人群,就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打造主动收入的能力。
第二,守富能力,拥有一定的资产管理能力,让自己的被动收入增长,超过通货膨胀系数。
就是说,有能力保证被动收入的水平,覆盖了个人/家庭所有的合理支出;同时有能力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和理财,保证资产保值增值,不在通货膨胀中缩水。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率公布的数据大约6%,实际大概在8%左右。
第三,传富能力,拥有财富传承能力。
就是说,在思维理念上接受,并有能力利用法律、信托、保险、慈善等成熟的财富传承工具,规避“富不过三代”的财富陷阱。这是用更长远的眼光,审视财富的去留与持续的境界了。
从这个角度看,一个普通人要实现财务自由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但必须拥有三种能力:创富能力,守富能力和传富能力。这三个能力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持续学习的能力、一种自我管理和约束的能力。
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