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前,我在网上看到过一篇文章,是一个17岁的男孩的独白。父亲很早就去世,他一直和母亲住在一室一厅的房子,一起睡一张床17年,一起洗澡17年,他越来越喜欢自己的母亲,喜欢母亲的笑容、姿势、气味,喜欢母亲所有所有的一切,甚至睡觉会偷偷接触母亲的身体特殊部位。他一直生活在自责、自卑中无法自拔。
我相信你也看到过类似的报道,也许当时你会觉得恶心,继而觉得母亲太不是个人,然后看不起这个母亲,然后看不起这个孩子,然后,你隐隐觉得很可怜。然后说一句,他们有病啊!是的,你真说对了,他们确实有病,有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一个是恋母情结,一个是恋子情结。
心理治疗学家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也是广为人知。他有个非常极端的看法,男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梦,就像古罗马的凯撒大帝,曾梦见和自己的母亲有性爱,当时的占梦师对凯撒说,这样的男人会征服世界。当然,弗洛伊德从这点上来讲,也算是一位征服世界的人,不过他靠的不是武力,而是他危险的思想。
今天我们分析弗洛伊德危险思想的核心,人格发展理论的第三阶段,性器期。也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期。
一、俄狄浦斯期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3-6岁,会进入性器期,他们的快感中心从口腔、肛门,转移到了生殖器部位上。
在心理上,孩子这时可能会对同性父母产生竞争和嫉妒心。
有个朋友曾说儿子特别粘她,有一次,她和老公很亲密的一起靠在床上看电视,3岁多的儿子走进来看见了,立刻嚎啕大哭,还边哭边说,妈妈,抱我,妈妈,抱我,我要妈妈抱,妈妈是我的,你滚开!不准欺负妈妈!边说还用手打他爸爸。当时她老公苦笑不得。
其实,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都仅仅觉得这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因!或许就是天生喜欢妈妈。没想到这是孩子性发展的第三阶段的表现。
但当孩子偏爱父母中异性一方,攻击性指向另一个人,这是违反人伦的极致,也是对人类的终极挑战。就如古罗马的凯撒大帝杀死父亲,和母亲结婚生儿育女;就像文中提到的第一个例子,17岁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就是非常复杂的难题。
精神分析学派和一些人类学家认为,道德规范就是围绕着乱伦禁忌而来,也就是说不能和父母发生关系,也不能杀死自己父母,这是任何一个成型的社会都设立的禁忌。
二、怎样顺利渡过俄狄浦斯期?
1、流动而不成为
让孩子的本我、野性自然流动,不去压制它,但也不会让它获得成功。
首先,就是孩子可以亲近异性父母,让孩子自然表达,当他对同性父母表达竞争和嫉妒时,也不必大惊小怪甚至大加斥责。但是,也不给孩子这种感觉:你赢了!
其次,让孩子清楚家庭的序位和现实。爸爸妈妈是大人,是伴侣,而孩子就是小宝贝,需要父母的保护。
具体行动上,孩子在进入三岁前,必须把他们从父母的床上赶走。
17岁的男孩,还和妈妈一张床上,这就是“流动并且成为”了,导致他成年后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2、“认同”的心理机制
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孩子会启动“认同”的心理机制,去解决这个复杂的难题。他决定成为父亲和母亲那样的人。
如果这个阶段,本我和野性真发展成为必须约束的力量,要用权威力量去驯服。如果用压服的话,就会导致很多心理疾病。
3、发展孩子的竞争性
口欲期,孩子发展的是信任;肛欲期,是自主;性器期,是竞争与合作。
孩子最开始是在家里发展他的竞争性。这份竞争既需要鼓励,又需要控制,这样孩子的本我中的野性生命力,才可以变得人性化,但又不是失去它。
三、知识要点总结
1、3-6岁期间,孩子会进入性心理发展的第三阶段的性器期,也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期。
2、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性器期,心理上会对同性父母产生攻击欲。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想占有父母中异性的一方,而对同性一方产生嫉妒和竞争。
3、这一阶段的心理非常复杂,弗洛伊德认为的解决方式是认同,孩子明白他们不能攻击同性父母,于是转而认同他们,因此形成这种心理:我可以成为同性父母的样子,长大了去找和异性父母像的异性。
4、俄狄浦斯期是在锻炼竞争性,父母不要总是赢自己的孩子,可以适当地输给他们,把竞争变成好玩的游戏,让孩子的竞争性得以良好发展。
四、学习思考
1、人性的复杂性
当学习心理学课程,才发现原来单纯的孩子,其实并不“单纯”,人性的复杂性已经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只是作为家长的你无知而已。
仅仅一个性的发展阶段,仅仅是0-6岁前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历程都如此复杂,他们的每一个动作、语言其实都代表着发育成长是否健康,我不得不说,这是父母的必修课,并且在婚前必须学好的必修课。
心理学本质上是一门育儿学,这样的说法完全不为过。但除了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有何尝不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最好途径呢?又何尝不是解读人生背后的生命奥秘的最好教材呢?
2、弗洛伊德真的有在毁你“三观”吗?
武志红老师在课程中提到,这几天大家讲的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有点毁三观,结果同学们的留言也说确实毁三观。
在当下的社会的每个角落,你可能都会听到这三个字“毁三观”,或两个人一吵架就飘来五个字“三观不一致”。
我想表达的不是要跟你讨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哲学问题。我想表达的是,我并不认为学习这个课程毁了我的三观。也许是因为我是学医的人,也许是因为我是一个母亲,也许是因为我的人生阅历,我在学习中,最常在心里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怎么不早点学习心理学呢?”如果要是早些学,我无论有怎样的困难,都不会在女儿10个多月就离开她;如果早些学,我无论有怎样借口,都会帮助可怜的妈妈在残疾后做心理康复训练;如果早些学,不管夫妻相处有多难,也不会专拣伤人的话吵架;如果早些学,当受到外界伤害时,我自己也会拥有一套有效的防御机制。
在学习心理学过程中,我内心是非常严肃而认真的,我甚至害怕遗漏一点点知识。因为从心理学这个角度来说,它正在帮助我不断完善“三观”。但我会尊重内心,慢慢学习,不要求自己全懂。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是一门学问。
3、鼓励与控制,竞争与合作
俄狄浦斯期这一阶段,因为想和同性父母竞争,以赢得异性父母,会导致人有很深的罪恶感。
这是一个经典的三角关系,是复杂人际关系的源头,它可以让孩子形成这种基本感知:你不能独占一个人,爱都是要分享的。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得好的,一个人会形成这种感知:我可以表达我的竞争欲,我也可以接受别人的竞争欲,我们可以互相PK。我可以充分展现我的力量,我也可以接受自己的失败,我还可以认同对方的强大。
在孩子0-6岁期间,父母给予很好的抱持,会给到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鼓励野性生命力的发展,让他有更好的自我力量和自信,同时也用权威的控制让他明白禁忌,让他拥有更人性的人格;让它在家的环境中,明白有竞争有合作,有力量和能力的强弱比较,从而学会认同强者,学习强者,不断强大自己,才会是更好的成长道路。
只有这样的成长基础,才会让孩子未来更少出现心理疾病,才能更好的在社会立足发展。
每个人的心理都有巨大的潜能,通过心理调节把你心理的能量积聚起来,让你从心理上变得强大起来,你就能够超水平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改造外在环境,获得更多的外在资源,成就自己的事业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