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煎熬和压抑多少朝九晚五的安生,才能去追求自由浪漫的七月
我们要放荡和挥耗多少流离失所的七月,才能去品尝安之如怡的安生
你守着七月,心却在安生那
你得到安生,却永远失去了七月
——题记
当年看安妮文章的时候,对她的故事比较无感,女性顾命自怜,自艾自怨的小情绪太多,倒是很喜欢她的文笔,简练又忧郁,张扬又颓废。
人性大抵是这样的,生活中倘若阳光明媚,那心中的向阳花便开得茂盛,倘若生活比较暗幽,那心中的阴影就会被黑暗滋润得鲜活。
安妮的书,争议一直很大,其实作者也不是圣人,她是和读者在一同成长,好与不好那是仁者见仁,这世界有白天也有夜晚,有太阳也有月亮,不能因为我们喜欢白天,就去反对和排斥那些喜欢黑夜的人们。真正的文明,是只要你的选择不危害别人和社会,每个人都能自由选择想要的生活。
虽然这样区分不科学,但普遍八零后其实是比较尴尬的群体,他们不像七零后那么单纯,也不像九零后那么洒脱,八零后的尴尬就体现在这种夹缝中,八十年代,正是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年代,中小城镇迅速现代化,人们生活物质逐渐丰富起来,思想观念受到港澳台的前卫观念冲击,变得错综复杂,家庭因素因为社会变改,女性经济独立,诱惑增多的因素,变得不再稳定,但同时又没法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所以滋生了很多家庭矛盾,社会矛盾,婚姻矛盾,和自我矛盾。这些矛盾都是人性内在的释放和爆发,人们极力想突破时代的桎梏,同时也需要适当的麻醉和安慰,有些文字和电影便投其了所好而已。
因为看了安妮的‘’七月与安生‘’改编的电影,所以有了上面我对那时候的伤痛文学现象的一点点胡思乱想。
看完电影,不得不说这是本年度改编最棒的电影,万万没想到曾志伟的儿子曾国详还是被潜伏起来的新锐导演啊,绝对的一鸣惊人啊。当然也许是得益于陈可辛老师的指点江山。
剧本的改编已经远远超越了原作的立意,真正的狗尾续貂,安妮的原作只是表现了两个性格相反的闺密好友成长经历的和三足恋爱,最大的剧情冲突就是男友出轨,闺密背叛,最后安生的死更像一种赎罪和背负。而电影里,最后七月的死更像是蜕变,一种本我的解脱和对自由的追逐。原作是单线的描述,而电影里,好像是通过七月第一人称讲诉自己的故事,可是中途却峰回路转,反转成了安生借用七月的笔名来述说经过,这样的反转波澜起伏,让整个主线立体起来,更加凸现两个女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纠葛和相爱相杀。电影改编更是神来之笔之处是把简单的两个女生性格相反的闺密故事,拔高成了女性独立意识和女权思想的萌发的经典之作。
七月拥有漂亮的外表,优秀的学业,温馨的家庭,傲娇的工作,她安逸于这样美丽的外壳和选择,心甘情愿,直到她失去自己的爱人,她的传统女性世界才开始崩塌,原来有些事不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七月选择在婚礼放走家明,一是她要自己选择,更不想为了拥有了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而失去自己心灵的挚友安生。而安生呢,她就像一株散发浓郁香味的奇花异草,拥有魔幻的吸引力,让操场上的七月情不自禁的跟随着她,让七月的父母偏心的宠爱她,让家明心甘情愿的爱上她,让吉他手疯狂的迷恋她。七月是被选择的人生,安生是自己选择的人生,安生从一开始为七月憧憬家具的摆放,安生让七月躺在她的臂弯,甚至七月的新生曈曈,约家明出来后,说要自己掏钱请客,这都是男性社会的思维,男性的社会就是主导选择,所以当七月的传统世界崩塌后,她的女性独立意识开始萌发,她才像安生靠拢,去追寻另一个自我。剧本的这种点睛之笔是原作没有的。这也构成了电影的灵魂,如果没有这灵魂,无疑这部电影会沦为缅怀青春的闺蜜狗血剧。
周冬雨在剧中演技爆棚,好似年轻的周迅,导演的道具和细节处理真是用心良苦,甚至比致青春还考究,配乐更是有种日韩爱情片的情调。这是本年度难得的女性电影,细腻而文艺,叛逆又克制。
我恨你,但是只有你,无论我们是阳春白雪的小公主,还是桀骜不驯的追梦者,生命的路上,爱才是最终的归宿,七月放弃了安稳,安生放弃了流浪,只为了找到那疼之入骨,却想不离不弃的那个人而已。
晚安,愿每个人都能越过生命的鸿沟,穿过心魔的荆棘,找到开在温柔里的彼岸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