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可
读书时代,我特别喜欢语文课。但也仅止于喜欢而已,初中快结束时才开始用心学语文。我一直都觉得语文课嘛,大家从小就开始读书写字,都有了一定的基础,获得提高应该没有什么困难的。
喜欢就学呗,我就开始认真学语文。
有一回期中考试,我满怀信心地完成了语文卷,尤其是作文环节,自诩“热爱语文课
”的我写了一篇自我感觉十分良好的作文。
发卷子那天,我喜气洋洋地还跟同桌说:这次语文我肯定考得不错。发卷过程中十分嘚瑟,然而试卷拿到手的时候却发现满分120分的语文卷我只得了82分。那一瞬间我真觉得心灰意冷了,脸发红,头脑昏聩,短暂耳鸣,为什么?我就不明白了,我明明是很用心学了啊!卷子写得也很认真啊!
于是我就跑到办公室就问我的语文老师,她当时就跟我说了一段话,其中一句我记了很久,她说:
很多事情是需要厚积才能薄发的。你会发现付出了大量的积累却只得到了很微薄的表现。所以我们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表现,就必须做出更加大量的积累,那是一个漫长而又必经的过程。那些看起来慢吞吞的人,恰恰效率是最高的。
很感谢我的语文老师,在那个时候教了我一个成语,叫做:厚积薄发。
当时的我听完当然是觉得很失落——啊?积累那么多才会有一点点的表现啊?
后来年纪渐长才发现,很多事情不是简单的1+1=2,而是你做了1+1+1+1+1+1+1+1+1,最后却发现只收获了1.5。然而这个客观规律谁也不能改变,那些平常看起来慢吞吞的人,不是没有努力,而是在沉默地做着点滴的积累。
就像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你每天都有文章可写?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秘诀,只能回答:厚积薄发。大学里读了不少书,正是那些积累才有了这一百四十多篇文章的薄发。当然最近我也发觉自己确实越来越“没得写”了,说明那些积累快要用完,必须进行源源不断地“充电”。
在美国作者格拉德威尔的书里,看到过一个“10000小时定律”。这是说成功的人往往都经过了10000个小时的刻苦练习,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就。作者在书中罗列了贝多芬、比尔盖茨、罗丹等等一些世界一流的人物,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都少不了10000个小时的汗水与付出。
欲速则不达,古人诚不我欺。
有时候上网,打开某个网页,最显眼的位置上往往摆放着这些广告语——3天教你一口流利的英语、一周只用3个小时就能掌握XX考试的全部要点、7天时间轻轻松松上本科等诸如此类。宣扬着小小的付出就能得到大大的收获——这怎么可能呢?但是浮躁的社会总是热衷于这些速成的东西。
有个表哥在一家500强公司做董事会秘书,听家里人说颇得领导喜欢。端午节的时候碰巧遇到,我就问他平常是做些什么工作?他说一般就是接待性工作,像端茶倒水这样。我惊讶道:就天天做端茶倒水这样的事?然后还能颇得赏识?
表哥说可没那么简单,我给你举个倒茶的例子。通常做接待会备着几种不同的茶叶,各个品种的特性你都要了解清楚,比如饭后可能适合饮用毛尖,傍晚比较适合红茶。什么时间、什么人适合冲泡哪种茶都特别地有讲究。比如冲泡毛尖来说,冲泡先一般我会用高温水先泡一下杯子,这样杯子的温度升高,有利于茶叶香味的扩散,然后凉热水兑好大概在85度左右再冲泡等等,这些工作中的细节还有很多,可不像你以为的那么简单。
细工出慢活。而我们总是看到别人的“薄发”,而忽略到别人的“厚积”。所谓的薄积厚发,不过是给那些急于求成的人描绘了一个画饼充饥的骗局而已。
今天听罗胖的语音,大概说怎样的方式才能最快的获得成长,他给出的答案是在各种小事情上日积月累才能获得巨大的成长, 也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深耕细作、慢慢积累。
最后,写在这里其实也是写给自己,再提醒一次:厚积薄发,欲速则不达,最快获得成功的办法就是慢慢来。
做一个急切想要成功的聪明人不如做一个慢吞吞的笨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