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
非常典型的一本盛名之下不过尔尔的励志类型畅销书,读之前没抱特别大期待,结果反倒是从有些观点中收获了一点思考。可能这也就是期待越高失望越高的反作用吧。
全书分为八个章节,分别从安全感,兴趣,成功,职场,不公平,父母压力带来的作为孩子的不幸福感以及尝试共七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拆掉思维里的墙。
其第三章名为心智模式,实际就是把思维模式/思维定式换了个叫法,而所谓拆掉思维里的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最多的要学会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
整本书的论点虽然是老调重弹,但有些部分的观念还是值得一提的。
首先是关于安全感&兴趣,这两个部分我个人认为是可以合并在一起的,前者特地列了一篇名为“为什么美女大多不认路”的章节,加之后一节谈到为什么人们不愿意接触新事物,开发新的兴趣,都摆出了一种“我觉得我不会/做不到,所以我永远不会”的死循环模式。我更倾向于把这种情况归因于人们不愿意脱离自己的舒适区的情况(恩也有可能单纯就是懒),而非书中所强调的这种转换视角的主题。
但在读这张的时候也警醒了我自己,明知不会,还赖着不学只靠依赖别人的话,确实是永远都会不了的。比如自己想弄的公号,想学的抠图等等等等。而相应的,对未知的不安也会随着自己果决地跨出舒适区而破除,即,说破了嘴皮的安全感要靠自己给自己。
第六章谈社会中的不公时有提到一种现象叫“受害者情形”,这个情形下有两种角色,我倾向于划分为会摔锅的和不会摔锅的,即前者会推卸责任而后者不会。前者总是通过道德绑架的方式,摆出一副“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的态度,进而能够推诿掉责任,可这种人的结局用,作者的话来描述就叫:“对生命的屈服有很多种,最可怕的是那种喜欢被奴役的。”其惨况不言而喻,毕竟我感觉是不治之症了。
而后一种更符合大众的境遇,比如有同学找你参加一个竞赛,你的知识水平充其量只能查查资料打打下手,真正讨论拿主义的时候完全插不上嘴(比如需要专业知识),那如果讨论的时候必须要求你出席(假定你真的完全什么都听不懂,不会有任何收获),你此时可能就沦为“受害者”了。大伙多数会选择逆来顺受然后百无聊赖的划上一两小时的水荒废一下美好的周末,其实这种时候你本可以转换思维模式,勇敢的提出自己所能贡献价值的方式,通情达理的人是会采纳你的提议放给你自由的。这样就可以把情况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再沦为一个受害者,而是去做一个掌控者。
再概括一点来说就是,真正人生get fucked up的时候,要去想办法,而不要可了劲的吐槽抱怨。
对待父母所给的压力这节大致思想相同,但其提出的一个观点很使我受益。就是在你有意识到某种情况下自己的思维模式/定式是怎样之后,要及时判断其是否合理,并相应的提前做出反馈和调整。书中举的例子是跟父母打电话,不禁让我想到自己之前搞砸一些事情打电话给吐槽(哭?诉)的时候,会被他们的老生常谈所惹的不耐烦,进而不欢而散。其实我对这种情况是完全有所预见的,那么为什么不再拨通电话之前就告诉自己,万一遇到爸妈讲道理,就算不听不听,也要耐住性子控住脾气呢?
最后一言以蔽之,要想拆掉所谓思维里的墙,就要先做到正确认识自己在特定情景下的思维模式/定式;然后尽量在事情发生之前做出假设和调整预案(先知先觉),如果是后知后觉的类型就要学会在事后反思;最后达到一种不需要刻意调控,也能有正确思维的境界。即所谓不知不觉
Hope this will help.
Thx for your time.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访问版权印70215449
https://101705120006232.bqy.mo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