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是个弃儿,一对质朴的夫妇收养了她,15岁那年父母把她送进师范学校,希望她把知识、爱心和温暖传递给更多的孩子。在我看来,杨老师自始至终都保持一种亲切自然、充满创造力的教学方法来与学生们相处,她力求创建一片语文教育的“桃花源”,落英缤纷,芳草鲜美,让学生们沉醉在对新知的探索中,无所畏惧。
——下图为杨卫平老师本人
“在那里,有优美的成长环境,窗明几净,教室温馨,每个角落都是风景,随处有书,有笔,有球,有花儿绽放,有鱼儿游乐,有针线、风油精、云南白药……”描写的很真实,每一种物件都是为了孩子们的成长,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必定会得到发展。这也是生活的体现,语文就是生活。
“在那里,师生平等,没有尊卑界限,只有民主和谐,启迪引导。所有的课程,不是老师传授,学生被动接纳,而是师生共享。每一节课,都有琅琅读书声,既有师生共读,又有个性阅读;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声调、情感朗读。朗读结束,互相看一眼,笑一笑,聊一聊,交流阅读体验、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教育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老师是孩子学习的引导者,应该呵护、鼓励、启迪学生,让学生在爱的教育下不断的茁壮成长。
“在那里,拒绝课业负担。师生所有的活动,都不是为了分数,也不惧怕考试,正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所说,好的分数是教育额外的奖赏。”当今的孩子们被各种学习重重地压着,估计大多数孩子只有在过年这几天才是他们最本真的样子了。不提分数,每天没有老师的作业,可以欢快的奔跑。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反思,如何给孩子们创设一种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
杨老师已近半百,但对课程的沉醉与痴迷,使她像一个孩子,对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孩子以及他们的每一篇习作,都充满了好奇心与新鲜感,充满了研究与实践的激情与信心,充满了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最大的职业幸福感,莫过于就是这种境界。学无止境,“教”何尝不是?我们应对课程怀着一种好奇、热爱、快乐与玩的心态,为爱课程而痴迷,因爱孩子而癫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