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整个社会随处可见的竞争焦虑紧紧裹挟,为了缓解对未知的恐惧,这些成长于非物质贫乏时代的年轻父母们,主动前移了孩子们的起跑线。』(摘自《第一财经周刊》之《被前移的起跑线》)
这句话让我感同身受。因为我也是焦虑父母之一……
-1-
早教——近几年迅速席卷中华大地——这是我对早教的第一感觉。
001我住的地方在2013年的时候配套设施还很贫乏。随着各大商业中心的落地开业,早教机构也多了起来,方圆五公里以内就七八家。他们看重的是对于这样一个距离市中心偏远地带主要居住群体是年轻人,而且大部分买了房,客户源稳定、客户质量较高。
002早教机构的迅速发展带来的是早教机构质量的参差不齐。一是硬件没有统一标准。同事家的小朋友到早教机构玩耍,过敏了,怀疑是那里的玩具质量不合格,不适宜小朋友玩儿,因为同行的小朋友也出现了类似症状。二是师资力量查无统一认证出处。早教机构的老师说起小朋友的发展阶段头头是道,但具体是不是这样的,咱们作为家长的没有判断依据,而对于老师的资质认证,咱们也无法在统一机构进行查询确认。仅是通过上体验课甚至口口相传来确认一家早教机构的好坏。
-2-
早教——真的不便宜,还是孩子的钱好挣啊——这是我对早教的第二感觉。
001动辄一节课200大洋的早教中心已经司空见惯了,这还不算每节艺术课额外缴纳的材料费和活动课额外缴纳的杂费等(其他费用项以自家报名的早教中心相关费用为例)。
002商家——早教中心是贩售早教理念及周边的商家——抓住消费者心理:1.贵就是好,2.不能亏待娃;同时钻了年轻父母没时间精力也不愿花费长时间积累育儿经验的心理空子。
-3-
早教——是教家长的并非教孩子的——这是我对早教的第三感觉。
001因为在娃七八个月大的时候,就在给娃看各种早教机构,在娃一岁时报了早教班,现在尽量保证每周带娃去早教中心上课。
002课堂上老师基本顾自完成一套课的内容,会和小朋友互动 但大多数时间要靠家长敦促或者协助甚至自行完成部分或全部内容。比如上周音乐课,老师拿出了话筒模型,请每位小朋友传唱。这个阶段的音乐课是16个月到28个月的小朋友参加的,可想而知,能够完整唱下来一首歌的寥寥无几,几乎都是爸爸妈妈完成的。不过这个环节向家长传达了三个理念:1.家长和小朋友协作,2.被注视的时候小朋友需要真心的鼓励,3.舞台和节目式交流是在家里也能开展早教的方式之一。(当然这三个是我自己的理解)。
所以早教其实是在教家长,如何发现孩子在特有阶段的特征,如何避免触碰这个阶段的地雷等。因为现在千奇百怪的早教方法太多了,家长学不过来,也辨别不出来好坏,只有跟着一个早教中心进行看似系统的积累,然后再培育自己的孩子。
-4-
我们都以为把起跑线往前拿一点儿是对孩子好,是尽父母的义务,但其实以我对早教的体会,我觉得前移起跑线是为了获得自我安慰,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掩饰自己对激烈竞争的恐惧。
就如那句话:我这么做了,你爱咋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