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骑楼月华清
来梧州已有二载有余,对于梧州内外的大小景点我也已悉数尽览,以致当初的新鲜感也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地消失殆尽,留下的只有平淡而已。记得朱光潜先生说过:“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就是风景依旧,只是少了当初的那种猎奇之心罢了。
如果不是之前答应好友于中秋之夜至中山路闲逛,可能我一直都不会知道原来夜里的骑楼给人之美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尤其是皓月当空下的骑楼。
说到骑楼城,我还是忍不住要多说几句。梧州的骑楼可以说是梧州的一张响亮的名片。它在市区主要分布于大中路、大南路和中山路,其中又以中山路的最为集中。也许会有不以为然者笑道,骑楼没什么新奇,毕竟这样的建筑也不只有梧州才有。对此我不好妄加评论,但我想说在中国骑楼分布的城市当中,能真正称得上“城”者,恐唯梧州是也。梧州的骑楼大都是两层或三层不等。之所以称骑楼是指它的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梧州骑楼一般由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组成,所以由远观之近似骑行排列而得此名。此外梧州的骑楼设计巧妙,无论是整体的建筑结构,还是局部的布局都独到匠心。建筑外墙的雕花与刻画,明显吸收了西方建筑的风格,同时又巧妙结合了当地的特色。这些建筑虽然历经数十载风雨洗礼,但仍不失其昔日的风采。
谈到这,如果还有人问我,既然你对梧州的骑楼有此了解,那为什么还会失去欣赏之心呢?其实在前文我也点到了,道理很简单。对于一处风景,你第一次见它被它吸引的程度远远要高于往后所见之次数。正如长期生活在西湖边的居民,他们早上看到的是西湖,晚上看到的还是西湖,如果你问他西湖美吗?恐怕他们的回答肯定和你心目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定义很难吻合。这一切都是习惯使然。
对于一处风景欣赏的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是同是你见多次的那一处风景,若在不同的时间情境下再次去体会,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呢?
就拿这次我中秋夜游中山骑楼来说吧,所见之美竟与昔日所见之不同。平日也时常到中山路,也会路过骑楼城。但是白日里的中山路总是人山人海,骑楼城也淹没在各种嘈杂的喧嚣中。再加上周围现代气息对骑楼城的冲击,虽然当初见之爱之,然日久则不觉其美矣。但今夜我却被夜中的骑楼街景给感动了。或许是平日里很少夜里至此的缘故吧,也或许是恰逢中秋小假而少了平日里的忙碌罢。
和好友闲逛于骑楼城中,夜中骑楼橙黄的吊灯交相辉映,给身处异乡的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今夜我仿佛又找到了当初来梧州时的那份欣喜之情,便索性放慢脚步,时而驻足凝视,时而在好友的催促下又向前挪了几步。夜中的骑楼城虽难免也有街边地摊的吆喝声,但在此刻听来却像古老的骑楼回响昔日的欢趣。夜里的骑楼少了白天的喧嚣,多了夜里的宁静祥和;夜里的骑楼少了白日里的浓重现代化气息,多了一份纯真质朴。不信你听,那骑楼水门上锈迹斑斑的大铁环似乎都在诉说着山城古老的故事呢。
陶醉在中秋骑楼夜景下的我已不觉时间之流逝。本是中秋,但也许是梧州天气的缘故,在逛骑楼时没有明月的相伴,多少感觉有点遗憾了。但时间不允许我逗留太久,考虑到第二天醒来还要赶着去上课,所以也只好与其依依惜别了。
坐在回校的公交上,脑子里仍不忘骑楼夜里的风景,就如当初第一次见到骑楼城一样的欣喜。它的美让我想起了沈从文笔下《边城》的恬淡安宁;它的美让我仿佛听到远去的唐朝歌女弹奏琵琶乐曲的紧扣人心。“呵,月亮终于出来了”。身边朋友的一句话打断我的神思。我半信半疑的朝着窗外看去,当看到皓月的那一刻,我又彻底的沉醉了。望着骑楼上空的皎皎明月,想着深夜橘黄的灯渐熄后,明朗的月辉如线直泻城中,如水般柔,如梦如幻;想着这时的我仍然信步于某一处骑楼下,驻足仰望,打开心扉倾听夜里骑楼生命的呼吸,静静的夜里,只有明月与骑楼相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得享受呢?
中秋过后,我信笔写下心中的感慨:“山城骑楼月华清”。
在那夜游骑楼的过程中,我对生活中的美有了另一种认识----当你还在为习惯使然所形成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所束缚时,不如跳出已有的圈子,选择在不同的情境下再去把它细细的观赏,也许你就会获得不一样的美感,这种美感可能是诗意的,也可能是的淡然祥和的......
-清源
2015年9月29日记
� ���r��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