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中午,儿子放学回来后情绪明显有些低落。他告诉我,前天晚上的语文预习作业,由于他没有在书上做笔记,组长认为他没有预习,所以扣了他的积分,并且告诉我说:“扣了我很多分数,我的积分本来就很少了。”说到这里时,儿子忍不住哭了起来,珍珠般的眼泪珠一颗颗滴在我的手上,我都感受到了沉甸甸的份量。同时,也更加感受到了他内心的伤痛。
更多的家长在遇到孩子这样的问题时,可能最常采取的方式就是安慰孩子,同时跟孩子讲一些学习上的道理,无外乎是想让孩子对这次被扣分的事情释怀,并且努力争取更多的积分。而大多数情况下呢,孩子可能是会在家长的宽慰声中渐渐停止了哭泣,转移了注意力,不再表现出伤心难过。可是往往在下一次再被扣分或者属于自己的东西失去的时候,仍然会暴发出类似的情绪。所以,跟孩子在讲“努力争取新的积分”在这个时刻未必是一个好的方式。
那么,究竟该怎么办呢?
家长需要明白一点的是,孩子的每一次负面情绪的出现,尤其是哭泣,实际上都指向了自己内心里有一处很大的伤痛。如果这个伤痛没有解决,就意味着即便这一次的事情结束了,但孩子的伤痛仍然还会在外在的其它的事情上体现出来。因此解决孩子难过、哭泣等负面情绪的方式,首先需要找到这些情绪背后指向的伤痛在哪里。
于是,我问儿子:“这么伤心难过,究竟是因为作业没有按要求完成而难过,还是因为被扣了分呢?”儿子说:“作业没有按要求完成。”
有的家长在听到孩子这样表述后,一般会采取的方式就是告诉孩子:“这次没有做好,下次就知道应该怎样做得更好了。”诸如此类的宽慰。可是孩子真的是因为这个原因而难过吗?
家长需要分辨一点的是,有的时候,孩子是希望在父母面前表现出自己想要努力学习,对自己有严格要求的一面的。而这也是因为平日里,父母总是这样的要求孩子而形成的。
为了确定儿子的难过原因,我进一步问他:“那么,如果这一次组长仅仅指出你的作业没有按要求完成,但并没有扣你的积分,你会难过吗?”儿子摇摇头,回答说:“不会。”我又换了一种问法:“那么,如果你的积分足够多,即便扣了一些分数也不影响你整体的分数时,你还会因为扣分而难过吗?”他仍然摇摇头,告诉我:“不会难过的。”
由此看来,儿子真正难过的原因并不是他所认为的,作业没有按照要求完成,而是因为那被扣去的积分。用他的话说:“扣了我很多分数,我的积分本来就很少了。”
当了解到孩子是因为扣分而难过的时候,我相信很多家长接下来的做法是,要不劝导孩子把这些积分看淡一些,要不劝导孩子吸取教训,努力再争取更多的积分。
可是,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纵然我们用更多鼓励性的语言去安抚了孩子,但依然没有真正帮助孩子解决当下他遇到的问题。他仍然会因为丢失的积分而难过。那么,要想真正解决孩子内心的感受,不是要去转移他的注意力,反而是要带着孩子能够感受他内心此刻的痛苦,看见这些痛苦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只有解决了核心的伤痛,那么外在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并且在下一次遇到同样问题时,孩子不需要再承受同样的感受。
儿子这次因为丢了积分而难过,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积分很少,我却因此而联想到,儿子从小到大都有一个习惯,他不舍得扔东西,即便那些东西已经毫无用处,即便就是一张废纸,他也不愿意扔掉,偷偷地收在抽屉里当一个宝贝。
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指向了他内心深处的一处伤痛,那就是强烈的匮乏感——由于担心自己失去了以后就再也得不到,因此要牢牢地抓紧手上拥有的。甚至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也很难感到真正的满足。这种匮乏感如果一直伴随到他成年,会让他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同时还会让他对外在的一切产生一种控制欲望。而匮乏感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导致下一次出现同样的问题,或者其它以某种形式让他失去他所拥有的东西时,他仍然还会感到痛苦和难过。
于是,我邀请儿子闭上眼睛,安静下来,去体会和觉察自己内心的匮乏感,去真正的面对这一处的伤痛。唯有看见和面对,这一处伤痛才能真正被释放。同时,我让儿子学习对自己说:“我是富足的,我想要的都可以得到,我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还。”
之后,我让儿子尝试张开手掌,去握紧自来水,观察是否能抓得住,然后再摊开手掌,看看能否留存住水。在这样一次实验下,儿子惊喜地发现:“原来握紧的东西并不一定就真的存在,放开反而能轻松获得。”
下午放学回来,儿子告诉我,班主任提醒他作业完成得不合格,需要重新补起来,积分也是需要扣的。然而这一次,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已经全然没有了中午的焦虑和忧愁,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轻松。
我问他:“那你怎么想的呢?”
他笑道:“扣分就扣分吧,我把作业补起来就好。”
好孩子,从现在开始,你会慢慢地体会到什么是内心真正地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