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很小的时候跟爷爷奶奶去了老家,此后的三年,除去寒暑假,不管有多忙多累,无论天气如何,我每周要经过那条尘土飞扬,坑坑洼洼的乡村公路,颠簸一个小时去看她,我坚信孩子三岁之前最需要的是妈妈的陪伴,妈妈的陪伴对孩子获得安全感的非常重要。
每次跟女儿共度周末了,我才感觉到满血复活,能开启新一周的工作(现在想,还真是当妈的离不开孩子)。心理学家认为,六岁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时期,六岁后就基本定型,很难改变了。
所以,现在,经过我和小马爸爸不懈的努力(过程有些曲折),把小马接到了身边,小家伙到我们身边也有一段时间了,适应能力很强,很快熟悉了周边环境,也融入新学校了。但是,孩子来身边来了,事情也多。所以,这几个月来,关于怎么教育和管束小马的讨论和争议家里从来没断过。我和小马爸爸的育儿理念迥然不同。说几件事情吧!大家可以帮忙分析分析。
第一件事,小马爱吃零食,习惯买新玩具,以前每次周末我去看她,她就会哼哼唧唧的要买东西吃,虽然爷爷也会控制吃零食的次数和份量,看电视也会限时,但是小马有些任性,有几次我没给她买零食,她哭的很伤心,不得不说,小孩很会察言观色,小马一边哭一边看大人的反应,哭的时间长了,爷爷奶奶心疼听不下去,就来哄小马,小马不领情,反而哭的更凶。我有时讲道理转移注意力,有时会买替代品,也会因为从小没把她带在身边有愧疚感,会妥协。慢慢的,因为我这个意志力不够坚定的妈妈,小马把哭当成了控制大人的武器,有时还会坐在地上耍赖,假装的哭,吸引大人的注意。
可现在,小马的日子了可没这么好过了,来我们身边的第一周,小马爸爸就狠狠的治了她。那天中午饭前,小马在专心致志看动画片,说好吃饭时间一到就不看了,小马也答应的好好的。饭做好后,爷爷奶奶和我们都围在桌子边上开始就餐了,喊了几次小马,她都没动身,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动画片,小马爸爸走过去,果断关掉电脑,严厉的说了声“吃饭!”没想到,小马同学不干了,嘴一撇,眼睛就红了,眼泪汪汪的流出来了,我见状,跟小马爸爸说,你就不能好好跟孩子讲道理嘛?听我这么一说,小马哭的声音更大了,此时,奶奶也在旁边添油加醋,小马哭的更委屈了,爸爸使了个眼色,下令:“谁都不准哄,让她哭!哭好了再来吃饭!”小马越哭越伤心,我自然是心疼,有些埋怨小马爸爸,对孩子太严厉了,何必要惹她哭这样!小马爸爸不打也不骂,他搬个小板凳放到阳台上,把小马“请”过去坐好,“来来来,你在这边哭吧!”然后回到餐桌上继续吃饭,哭着哭着,小马哭的声音弱了许多,大概五六分钟,小马爸爸有点不放心(毕竟是亲生的,哈哈),悄悄的走过去从边上瞧了一眼,你猜怎么着,小马坐着小板凳,一边哭着,一只手还牵着溜溜球在地板上一弹一弹的,简直就是,戏精!哭着哭着还有心情玩溜溜球呢!小马发现爸爸在偷瞄他,哭声立刻大一等级。后来,小马改变了“战略”,一边哭一边喊“妈妈,我好疼啊,好疼,啊,啊啊!”(后来爸爸去看了,证实她没有哪里受伤)当妈的真的快憋不住了,大概小马心里清楚妈妈最心软,知道妈妈的软肋。从头到尾,小马哭的半个小时里,我在小马爸爸的监督下,始终没回应她一声。后来,哭也哭完了,我过去给了小马一个拥抱,“哭的累不累?”“不累。”这个拥抱非常重要,让孩子知道妈妈很爱她。从那以后,小马再也没因为类似的事情哭了。小马爸爸经常趁机表扬表扬她,小马任性的毛病改了不少。(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