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旅途
而忘记行走
沉醉在书中
而忘记了书
掉进去梦中
而忘记了梦
投入到爱里
而忘记了爱
―― 题记
01
经朋友的推荐,看了《寻找手艺》这部纪录片。
题记部分的文字来自《寻找手艺》的主题曲,是钟立风的歌《黑鸟,你在哪里》。
钟立风的嗓音独特,歌声配合着纪录片的实地拍摄缓缓推进,诗意、悠远,前路漫漫尽是哲思!
看完五集纪录片,它令我深深的眷恋。
目之所及不再是一幅幅画面,而是我心中所想:童年时代,读小学时的一排排教室,和家人生活过的小山村,有雾、有炊烟、有犬吠和虫鸣的山野!
《寻找手艺》旁白说,有人,他的梦想就是拍摄一部伟大的纪录片!
拍摄的人(几个中年人),开始觉得,自己卖了房子做纪录片,可谓是一项壮举。可后来,在拍摄过程中遇见了做佛像的师傅,遇到了刻经板的年轻人,自己心中就只剩下惭愧了!
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当你觉得自己应该得意或者充满优越感的时候,真的应该走出去,不要继续呆在自己的小地盘上腐化。
大千世界,朋友们的境界和心胸才是真的伟大,爱是默默付出行动而从不言说!
02
纪录片中,有制作“手工伞”的坎温和温扁两位老人,他们的手艺即将失传!
因为村子里,会做“油纸伞”的其他几位老人,在几年前就已经相继离世了!
坎温老人制作“油纸伞”时专注的神情,娴熟的技艺,多么像一个人,我的姥姥。
恍恍惚惚之中“姥姥的补鞋机器”不停地,咯噔咯噔的转动着,画面清晰可见,姥姥年轻的时候也算是个“手艺人”呢!
拍摄的镜头到了新疆。一家制作乐器的店,大师傅一共有200多个徒弟,都是“一对一教学”(够时髦),而师徒关系传承着经典技艺!
有制作陶器的作坊,叔侄三人,能制作精美的陶器,他们的制陶水平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叔叔只想在有生之年多做陶器,留给后人,他没有考虑过陶器的商业价值,而年轻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将手艺和赚钱平衡的很好。
麦麦提日木的“英吉沙小刀”!如果是在商场的专柜或者刀具专卖店看到那样的刀,我们都会觉得是奢侈品!
纯手工制作的“英吉沙小刀”是类似于家庭作坊的个别手艺人精心制作完成的,太完美了,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苗绣的代表人廖桂英老人,她在制作手工绣品的时候,一针一线,目不斜视,安静温暖的样子让我不得不想念我的奶奶!
奶奶曾经是我的“伴读”(仅仅是陪伴),她陪伴我度过了三年的初中读书时光,她只认识几个字,平日里,话很少。
记忆里,我一边做作业,她一边“纳鞋底”的情景,今时今日想起,十分感怀!
03
纪录片在旁白处,传递着“浓浓的情怀”:
我在72道湾种下层层麦浪,为的是,给你收获一颗丰硕的青稞种子,我踏遍尼洋河畔,为的是,给你寻找一枚纯真的黑色暖石,看,青稞黄了又绿,听,祥云一片牵着一片……
跟随文字传达的情绪,我依稀看到了童年时代小山村的模样!
我出生在美丽的乡村,读初中之前都在“小山村”度过。
记得当时家里大人们和邻居们都种小麦,秋天也一起掰玉米,只是青稞这种农作物,我从来没见过,或许只有西藏才有吧!
早起有薄雾,傍晚时分,村里各家各户烧炕点燃的烟囱,青烟袅袅,一丝丝,一缕缕,一会儿的功夫,小村庄就变成了,群山环抱着的仙境!
阴雨天,不能到地里干活,各家各户都把牛羊赶进山里!
早起,简单吃一口馍就出发,到了傍晚才回家,如此,吃山里的青草,家里储备的牛羊干草料就能省出来一些!
最怀念,吹一天的山风,浑身冷飕飕的,头发也经常是湿漉漉的。(山中雾气水分充裕的缘故)
傍晚放牛回家,吃一碗,妈妈给我煮的热气腾腾的什锦面片或者麻食,感觉不要太美妙,那样的晚餐,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饭,没有之一!(可能是妈妈在身边,也可能是太饿了)
如今偶尔想到梦到,口水依然不自觉的涌动,直到肠胃的咕噜声将我再次唤醒!
妈妈的字母卡:记忆里,妈妈是最美丽最聪慧的人!
妈妈1955年生人,当时家中姊妹众多,姥姥、姥爷却格外偏疼她,不让她干农活还读了高中,他们培养了知书达礼的女儿。
妈妈后来是怎么认识我爸爸的?这种事情,我一个孩子是不会明白个中缘由的。
不过种种迹象表明,妈妈和爸爸的结合,多半是姥爷和爷爷的“阴谋”(这两个男人以前是结拜兄弟,都是很强势的人),婚姻,绝对的父母之命!
我个人一向偏心,觉得妈妈比爸爸重要多了。(现在自己有家庭了,觉得男人的角色不可或缺),当然我从妈妈那里感受到了太多的爱和家庭日常的美好!
当我还是三四岁的毛丫头时,妈妈已经开始教我学习拼音了。
她用一些废旧的箱子或者硬纸板为我制作“字母卡片”,让我读写练习!
妈妈有早教意识?我觉得不是,那是她对于孩子爱的表达(满满的喜欢)!
时间追溯到1991,92年的时候,在经济落后又偏僻的农村,妈妈要照应一家十几口人的吃喝,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教我拼音识字,这位年轻妈妈,可爱的农村妇人,她的“启蒙教育”多么难得,而我又何其幸运!
每次,妈妈做饭的气候,她一会儿在灶台边烧水蒸馍,一会儿蹲在水窖边摘菜洗菜,而我,就是她唯一的“女学生”。
妈妈一边做饭,一边教我,起初,妈妈拉着我的手,先在地上比划一番,然后读几遍。
一两次读写之后,我就蹲在地上用小木棍自己写,经常是写很长的一串!
因此,被我糟蹋过的厨房的地面,已然面目全非,到处坑洼如蚯蚓刚刚爬过一般,而我,嘴里还念念有词!
下雨天或者冬季下雪的天儿,妈妈也做针线,她让我把白色的纸蒙在写有汉字的卡片上,根据字的笔画临摹。
我当时觉得特别有意思,就像和自己的影子玩耍一样,现在已经知道,这种方法叫描红!
近几年,我对心理学课程特别感兴趣,如今回味“父母等养育者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大的权威”这样的理论,感触更深了。
每个可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之中,为了满足“父母等养育者的权威期待”都会积极的行动,这样的过程就是对孩子的“塑造”之旅!
父母启蒙,榜样的力量,对一个孩子性格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
深深觉得,今天的自己,如果有些许的“好性格”“喜读书”“爱整洁”的品质,我想,这一切都得益于母亲的呵护和教导。
奶奶的茶缸子:奶奶总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她不是要劝我早起读书)只有早起才能喝到自己精心熬制的茶,如此,她一天的精神头才会好!
对于奶奶来说,熬茶,是一天之中,神圣的仪式!后来,我慢慢的发现:熬茶、喝茶是她唯一的爱好!
爷爷是银行退休下来的老干部,有很多好茶!爷爷和奶奶都喜欢茶,莫非这就是他们的共同语言?非也!(他们一辈子相恨相忘,很少有和美的瞬间)
爷爷喝茶是用玻璃杯,开水冲泡,茶汤茶色都是看得见的,当然玻璃杯要保证透亮洁净。(爷爷爱干净是出了名的)
奶奶熬茶,她觉得冲泡的方法,包括现在广东、福建等南方人的“功夫茶”的饮茶程序都不甚完美。
她喝的茶,是自己制作的。将盛满茶叶和清水的,小小的铝制的缸子,放在小火上,十分的水熬制成两三分,倒出来,放到小碗里,这样的茶,色浓味精,是她的最爱。
熬茶的器具,都是奶奶自己制作的!她是个实在人,不过对于喝茶,十分执拗!
爷爷的筷子:爷爷是小山村里的名人,银行退休,放在今天看也没什么,不算商贾巨富也称不上政治领袖!
爷爷的中年时代,各种物资都得凭票购买,公务员或者有正式工作的人,他们的优越感,周围人,个个羡慕的紧。
爷爷是“鲤鱼跃龙门”的农家孩子。他自己的几个兄弟姐妹都是务农的,因此爷爷的“干部作风”十分显著!
“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风严肃,是我心里口头一时也不敢疏忽的“紧箍咒”!(家里人都挺怕爷爷的)
爷爷爱好干净,可有时候,他的过分整洁,显得挑剔!比如,对吃饭用的筷子,他都能觉察出一百个“不顺心”。
比如,两根长短不一;两根筷子之中,有一只有黑色斑点;(我想,可能是木头本身的纹理)两根筷子当中,有一支是弯的;有一只起了倒刺,如此种种,饭没吃到嘴里,筷子问题罗列了一堆。
问题是,一家人,他发完脾气,谁还有心情吃饭呢,可想而知,我今天的“胃疼病”估计都是小时候落下的病根?(我猜的)
爷爷的脾气大,本事也大,他陆续让家里的年轻人,姑姑和叔叔他们都上了大学,后来也都在银行上了班,他如今还常念叨,要将“耕读传家”的精神发扬光大呢!
我读完小学离开了“小山村”,到了县城,初中,高中,大学,一步步走向了更大的城市,而记忆里,小山村永远美好。
现实情况呢,差不多,有十年,我都不曾再见到过它!
家里的亲人都搬迁到了大城市,听爸爸说,还有几户人家住在“小山村!”我想,那样的环境真的适合修身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