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1、学生时期的文学梦—为了应试,不懂文学梦想
如果说小小年纪,谈有文学梦是不现实的。因为在那个拼命追求分数的年代,太多的科目和作业已经压的我们喘不过气。
我们已经无暇顾及自己是否爱好写作,我们只知道用排比、比喻、拟人等等手法,在命题作文的条条框框下写出优美的句子,尽可能的拿到高分。
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骨子里爱好写作。
我的写作之路是从小学写日记开始的,那时候流水线式的记录自己的生活,稚嫩的文字现在看来却是弥足珍贵的礼物。
印象深刻的是上了初中以后,我的语文成绩一直都不错。那时候语文课上经常被老师点名起来念莎士比亚的戏剧,才十来岁的年纪让自己尽量投入其中去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现在想来也是十分有趣的事情。也因此经常会自己写一些小诗,改了又改,拿到语文老师面前期待得到老师嘉奖。
上高中以后,我把很多的心情写在了日记里。因为通过自己的努力上了重点高中,所以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上学的第一天,我等宿舍的灯息掉之后,独自坐在楼道口,就着昏黄的灯光,在日记本上写下16岁的梦想,以此来勉励自己的高中生涯。
在高中巨大的学业压力之下,是一本又一本的日记安抚了自己失落和压抑的心。也在日记里写下那些不便与人道的懵懂情愫,写下他打篮球时的帅气英姿和相遇时害羞的眼神。
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文字,我是如何渡过那孤独的漫漫长夜,又如何在那喘不过气的学业压力之下找到让自己喘息的出口。
2、成年以后的文学梦——遥不可及
我是读完了高中才有条件买手机的。那时候看到同学有手机的都十分羡慕,我没有手机的时候,就经常拿妈妈的手机在上面写一些文字保存下来。
后来自己有了QQ,就在QQ空间上写一些文章和说说,但是因为自己比较多愁善感,文字大多都带着一种伤感。
工作以后也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开始偶尔摘抄一些读书笔记,通过阅读也会写一些读后感的文章等等。
我的文字开始丰富起来,不再只是多愁善感,而是更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有了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对爱情的定义,对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步明确,我开始寻找真正的“我”。
也偶尔会在简书上发表一些文章,身边的朋友知道我会经常写文章的,都会赞扬我的文笔不错,有深度。某天,先生也会冷不丁地对我说“不然以后你出本书吧,我觉得你可以的“
面对这样的评价,我心里首先是暗暗窃喜,“嘿,看吧,我也有你看不到的另一面”。同时心底的另一个声音也在说“真的吗?我可以吗?我是你想象的那样吗?”
顿时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完全没有了底气。因为在我心里,文学是没有边界的,写一篇日记不管好与坏都可以称之为文学。
我也查过关于“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用口语或文字作为媒介,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方式和手段。在这样的定义之下,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文学,通过写作来发声。那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又在哪里?文学的殿堂又在哪里?
所以我一直不敢做我的文学梦,因为在我的心里,像中国近代的张爱玲、冰心、沈从文、季羡林,国外的莎士比亚、叔本华、雨果这些影响了全世界的作家才能称之为作家。
我与他们相比,如浩瀚世界当中的非常渺小的沙粒,根本不值得一提。我只敢在我的心里做着自己小小的文学梦,不敢去树立一个“作家”的梦想。
其实可以说,一开始我的文学,是没有梦想的,我也不敢做梦。
3、如今的文学梦——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
后来偶然间看到当代哲学家周国平老师写的一本书,叫《最合宜的位置》,当中有一句话深深触动到我。
他说“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这句话一下子把我的记忆带回到从前每个独自写日记的日子,每一个默默用文字安慰自己的日子,每一个写完十页文字顿时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的日子。
我的眼角开始湿润,原来这个世界,也有人和我有一样的疑惑,并且给出了合适的答案。
从此以后,我的文字,只为安顿那颗不安分的心即可,我只为这样一个单纯的目的写作,真实的表达,真诚的面对自己。
我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剥开来,把过去的自己撕碎然后又重新组合。就如《常礼举要》中写道“过去种种譬如今日死,而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我用文字作为一种的仪式卸下我思想当中的包袱,把不好的自己留给过去,把重生的自己留给未来。
我只愿用文字一遍又一遍安顿自己躁动不安的心,让她时常保持清醒和平静。
如果有一天我可以把自己的文字写成一本书,为此生留个纪念就已经足够。等到自己弥留之际,翻看这些文字,我知道自己过去的每一天都对得起自己即可。
这就是我的文学梦,我那念念不忘,必有回想的文学梦。
齐帆齐第3期28天写作训练营(2)篇1823字,累计357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