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间开始对“不求甚解”这个词及这个词所代表的一种求学态度有了好感,模糊地认为“不求甚解”所代表的是一种宽广的、综合的、快速的认知方法,这不,古人也是这样嘛,而且,我们的教育不是也支持吗?不然,为什么会列入课本。印象当中,鲁迅还是那一位名人也是支持“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其实这又是一个我不求甚解的实例)。所以,这样一种自己不了解真实含义的“求知”方法就在我认知系统中保留下来了,而且还占据了重要位置。
我今天去查了不求甚解的出处:
晋·陶潜(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在我们结合上下文,大概可以理解是不追求每次都能全面理解,碰到不能理解的地方就放过去了,争取每次懂一些就很开心了。但是,对当时的我来讲,更要命的是,我只记住了“不求甚解”的字面意思,碰到不能理解的地方就放过去了。
这样的求知方法当然很容易占据某些人的思维系统中的重要位置,大概是因为,不求甚解很容易做到嘛。看文章看一遍就翻过去了,不求甚解嘛;看不懂就翻过去了,不求甚解嘛;学了不会用就算了嘛,不求甚解嘛;不求甚解成了懒惰的借口了,而且这个借口还振振有词,古代文学大家也是这样做的嘛。至少字面意思是这样理解的。
在初中的时候,流行了一种快速阅读法,宣称通过他们教的方法,可以十倍提高阅读速度。我记得他们教的方法中有一个细节是每次阅读把目光落地一行字的中间益,这样,一次目光可以把整行收入眼底,然后随着目光从上往下扫射,每行文字就快速地一扫而过,练习久了,就可以十倍地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速度之后,可以大量地阅读和吸收更为大量的信息,想想看还是蛮诱惑人。
当然,这样的本领不是那么容易就练会的,每次这样一扫而过,基本上意思是很难完全理解的,可能一扫过后,只能理解一个模糊的意思。既然我们的目标是提升阅读速度,那就继续快速阅读吧,理解能力应该只是自己训练的时间不够的原因罢了。而且,一目十行和不求甚解的意思是一样的,快速吸收大量知识,这是多么美妙的幻想啊!
孰不知,一目十行和不求甚解其实是一个人贪婪和懒惰的代表,它脱离了一个人求知的过程本质,在这个过程中,本末倒置,放弃了知,而片面地追求求的速度和便利,最终损害了人的思维。
后来在李笑来老师的他的文章中也看到他强力反对所谓的一目十行的读书法,他强调,他自己看文章都是逐字逐句地读,甚至看不懂的地方反复读,实际上好的书,他也是读了多遍之后,还是发现一些新的想法和感悟。
以我个人为例,这两个词所形成的错误观念对我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
1,对于很多东西只是知道而已,知道有这个东西,但是问及背后的原理和系统就不懂了,或者让我来介绍,吱吱唔唔介绍不出来或介绍不好。
2,读书的不求甚解已经是一个大问题了,更坏的一个问题是,因为读书的不求甚解,导致思考也是不求甚解,输入与输出是相辅相成的,思考的不求甚解反过来,又让你不能快速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所以这个坏的循环也就一直顽强地扎根下来了。
3,做决策时犹豫不决,左右难以取舍,因为你的意识都是不求甚解的,难以区别彼此的细微区别。
4,丧失了自己的好奇心。本来世界万物的背后有着美妙的因果关系和定律,但是你一旦不求甚解,你基本上就和刨根问到底无缘了。没有了好奇心,你也就和他的兄弟想象力无缘了。这本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意识到“不求甚解“和”一目十行”的坏处之后,我打算这样干:
1,在接收外界信息的时候,不断地问:这是什么?我理解了完整的意思了吗? 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以及下一步会怎么发展?可以怎么做? 有那些工具可以帮助想法落地?
2,做事、接收信息、思考更追求本质主义,事情的本质是什么?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3,放慢速度,追求刻意训练,读书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做事有章有法地做,把事情做对做深比做快要好得多。
4,把理解到的东西融入自己的已有认识体系。学了就要用,如果没有学以致用,学习的成果只体现可以20%甚至更少。
5,不断输出,用输出倒逼输入,用输出检验输入,用输出来梳理输入。一开始输出可能并不太理想,质量也不太高,但是只要有进步就是胜利。
6,不着急,慢慢来,持续做,争取用3年的时间培养一个好的求知习惯。这会让你受益一辈子。
7,除了不求甚解和一目十行这两个错误的观念之外,我还要继续寻找自己其它的错误观念。
“不求甚解”和“一目十行”大概错误影响我的时间有20年之久,这20年不知道让我的求知道路偏离有多么远?!
必须改,马上改!
你有类似的习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