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历史上著名的烽火戏诸侯之后,犬狄真的来了。周幽王被杀,烽火戏诸侯的美人被抢,镐京一片破烂狼藉,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东迁之后,周王朝于是在王幾之中又分封给随着东迁的贵族和官僚机构大量土地,王朝的军事力量随着经济的消弱就有所消弱,天子六军,和八师除了在镐京之乱中的消耗,已经名不副实。在繻葛之战中,天子能调动的部队还没有诸侯国郑国的多。繻葛之战让大家看到规则的破坏和失控,诸侯之间的扩张和兼并也不断的常规化。
中原一般束发右衽,楚国披发左衽,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 ,中原的诸侯国视楚国为蛮夷。诗经中称‘奋伐荆楚,荆楚是惩。’历代中原霸主都会抑制楚国的发展。但是在中原诸侯的眼里,楚是个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所以也很少发动占领楚国之类的战争。齐恒公,宋襄公都对楚国发动国战争,齐胜宋败,这个宋襄公被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称“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宋楚开战,鉴于宋弱楚强,手下建议楚军半渡泓水的时候攻击,宋襄公,说我们是仁义的国家,哪能做这样不要脸的事。手下又建议,在楚军没有布好阵的时候攻击,宋襄公不采纳,最后被楚军打败。泓水战败后中原诸侯几乎都被楚国控制。
城濮之战
晋文公在流浪十九年后回到晋国,鉴于十九年流浪生活中,历经各个国家。见证了管仲治齐,子文治楚,百里奚治理秦国等改革,开始了自己的改革。并在四年后,开始了自己的中原争霸之路。首先与秦联姻通好,与齐改善关系。其次攻占南阳(今济源一带)屯兵垦田,作为军事重镇,打开晋国争霸的东大门,及积极发展晋国在中原的影响。
公元前634年,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背楚通晋,楚立刻派出军队,一路联合鲁国攻击齐国,破坏齐晋秦的战略同盟,一路攻击宋,并于第二年,以成得臣(子玉)为统帅,联合陈,蔡。郑,许四国大军攻宋。晋文公率军救援,开始晋楚之战。
晋军救宋,经过曹,卫两国。这两个国家是楚国的同盟国,晋军希望攻击曹卫两国,得到调动楚军北上的效果,但是楚军统帅子玉不为所动。于是晋军攻破曹卫,接近齐鲁,见晋军势大,鲁国杀楚军公子买,取悦晋国,晋齐合盟于敛盂。然而,晋军调动楚军于曹卫的战略并没有实现,于是晋文公宣布,将用曹卫的土地来弥补宋。
战争发展到这一步,楚国陷入极大的被动,继续攻宋,将失去意义。攻击齐的偏师以败,而秦可能攻击申邑商密,让楚国两线作战。现在楚军只有两条路走,要不进军曹卫,击败晋军,要不退守申息国境,固守待变。
楚王归国后,发现秦国没有出武关攻击楚国的意思,于是同意子玉带领大军和晋军决战的意见。楚军撤围宋后,晋国恢复曹,卫两国,于是两国与楚国绝交。楚军出兵以久,急于和晋军决战,可是晋军却退避三舍,最终在城濮和楚军进行决战。这个退避三舍,让晋国三大好处,第一,有了知恩守信的好名声,第二,拉长楚军的补给线,第三,等到了秦齐宋的支援部队。
对于楚军来说,失去了曹卫两个盟友,偏师攻齐失败,大军攻宋失败,急于作战有被牵着鼻子来到城濮这个预定的战场,诸事不利,能否一战?所以人人的心里都充满着阴影。这一战还有必要吗?狐偃对晋文公的话很说明问题,晋国战而捷必得诸侯拥戴,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无论战争是胜利还是失败,晋国都是胜利者。
城濮之战开始了,楚军加陈,蔡。郑,许共计11万,晋国加齐,秦,宋大概九万。楚军一如既往的以陈蔡申息的军队为左右两军,作为炮灰,主动试探进攻。楚军右军进攻,秦军先诈败,引陈蔡军队来追,而后用兵车突然袭击,将陈蔡军队打败,冲垮了后面的楚军,蔡军公子卯被杀,楚军斗勃被射伤,右路完全溃败。晋中军虚举统帅旗,而统帅先轸亲自带领中军主力和上军合力攻打楚之左军,郑许两国士兵首先溃败,又遇齐军合围,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合围中军,成得臣眼见大势已去,在合围前撤退溃败,晋军一路追击攻占楚军后方屯粮之地,成德臣于战后自杀,晋军全胜。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城濮之战中晋文公联秦拉齐,捎带攻打曹卫,震慑鲁国,激楚军北上,时刻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无论是退避三舍还是灭复曹卫,都自然而又包含极高的政治智慧,此战之后,郑,蔡,陈,许,等国都叛楚归晋,楚国输了个一无所有。
春秋初期的战争,基本上可以说都是列阵正面作战,讲究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到郑庄公繻葛之战,开始改变兵阵。到晋楚城濮之战,晋军开始用树枝杨起尘土,并且佯装退却,然后用虎皮蒙马,藏在灰尘中,以突然袭击楚军右军,并且利用风向,以迷惑楚国中军。上军更是利用主将之旗大胆后退诱敌深入,使晋之中军有机会的侧击,与上军合击楚之左军。最后使优势兵力的楚军一败涂地,主帅自杀。这种奇变诡异的战术第一次大胆的在军事中应用,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后世的军事家单一的阵变向诡道术变转变。
春秋的战斗主要是争霸,精彩的主要发生在晋楚,晋齐,晋秦之间,后期主要在吴楚,吴越之间。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曹刿论战,这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术,也只有在春秋初期才有效果,而且曹刿论战中的长勺之战,也没有取得实际的战略意义。能在战略和战术上看得有些意思的都发生在晋的争霸战争中。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开始和楚国的中原小弟们秋后算账。先讨伐了卫许两国,由于郑国告密于楚,于是联合诸侯讨伐郑国,于是有了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看出了秦国的勃勃野心,点破了强大的晋国才是秦国前进路上主要的对手,灭掉郑国,远秦而近晋,秦留部队帮助郑,而退兵。秦晋从此分道扬镳。
晋国牢牢地控制着黄河之南的桃林地区(今天潼关以东到函谷关)控制着崤山到渑池,秦国要想向东发展,只有打败强大的晋国,这几乎是个不可能的目标。公元前628年,4月,郑文公死了,12月晋文公也死了。乘着两国国家忙于内部整合,秦国利令智昏。准备千里奔袭郑国,和留守的秦国军队里应外合,夺取郑国。奔袭郑国,约为一千五百华里,中间要经过晋国的桃林地区,崤山,函谷,虎牢。要得到袭击的效果那是天方夜谭,可是被晋国牢牢钉死在西部的秦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
不出意料,在滑国附近,秦军遇见郑国商人弦高,弦高以牛十二头劳军,假借郑君之名,秦军以为计败,袭击滑国而灭之,在归国路上被晋军在崤山设伏,全军覆没,只有秦军三帅被活擒拿。至此秦晋开撕,秦投向楚,中原局势大变,才有了我们第一次聊过的邲之战。
崤山伏击战是一场完美的伏击战,这要谢谢秦国利令智昏的完美配合。但是这次伏击战,使秦国从此站在晋国的对立面,而秦占领飞地郑国,得之不能守,根本看不到任何意义。此后数十年,秦与楚结成同盟,连年对晋发动攻击。晋国受秦国牵制,楚国又进军中原,开始争霸。而楚国的当政者就是那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邲之战
邲之战是一场大混战,可以参考我的文章,漫谈邲之战,单挑世界里真实的战争。但是邲之战的失败,让晋国的名声一落千丈,失去了对中原和局势的掌控,现在和城濮之战反了过来,楚国。联络秦,齐,与吴越结盟,压制打击晋国。晋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西有秦之骚扰,南有楚国势力北扩,北有白狄之犯边,东有赤狄之盘踞。在这危急存亡的关头,年轻的晋景公会同诸位佐臣制定了发展大纲。
一,迅速消灭赤狄,驱逐白狄,向东扩张到黄河北岸。改善周边政治环境。
二,扩张军力,扶持亲近者。
三,争取齐国和吴国,打破楚国的围剿。
这个发展大纲,前后历时数十年,经过数位晋侯,先是东扩,占领高平,屯留,黎城,一直东扩到邢台,完全驱逐和消灭了赤狄。设置六军十二卿。当时的十二卿,依次是郤克 智首 荀庚 范燮 栾书 赵同 韩厥赵括,范朔 韩穿 荀骓 赵旃。与齐国发生鞍之战。这是一个艰苦的战争,晋军中军统帅郤克开局就被被射伤。韩厥左右都被射杀,齐顷公没有穿铠甲就去冲阵,准确的说齐军的战斗力强于晋军,但是在这场战斗中晋军采用大迂回运动与分进合击的战术先例,晋军以一部分兵力绕道沂蒙山,有丘與进攻齐之马陉,与鞍之战的晋军东西呼应,合围齐之都城临淄。使这次战争迅速结束,齐晋结为同盟。随后又派楚国来投晋的大臣巫臣带着兵法到吴国,教吴国车站步战之法,培养楚国的对手。吴国至此兴起于东南,成为未来楚国的死敌和心腹大患。
由于晋楚争霸,以中原地区为战场,这让中原的小国家们痛苦不堪,无论是楚是晋,都是这些国家惹不起的,于是中原十四个小国家联合晋正卿赵文子、楚令尹子木等人在宋国结盟,弭兵休和。规定除齐、秦外,各国须向晋、楚同样纳贡。这就是春秋时代出名的弭兵第一次会盟。晋国和楚国都希望有个缓和期,来整理内部矛盾和周边政治生态,所以中原地区暂时获得短暂的和平。晋国利用这短暂的和平,利用秦和狄人联合进攻晋国的机会,发布讨伐宣言,用受害人的身份换取中原小国的支持,开始了对秦作战。并且在泾河东岸全部歼灭秦军,秦统帅成更,女父被俘虏。这就是历史上的麻隧之战,
这一战,全面完成了晋国的发展大纲,秦国数十年不能与晋国对抗。打破了楚,齐,秦的围剿。联合齐国,打击秦国,培养出吴国,让楚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春秋多兵家,都是战略流。楚国的中原争霸梦,随着秦国麻隧之战的结局才大梦初醒,可惜以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随着吴国的逐步强大,楚国很少有精力来经营中原,但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晋国外部威胁的失去,内部矛盾大爆发。在历次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六卿,牢牢控制的政局,尾大不掉,晋的统治者被架空。
鄢陵之战
麻隧之战,秦国暂时失去了对晋国的威胁,接下来就是老对手楚国。在弭兵第一次会盟的第四年,晋楚又一次在中原较量,晋军集中全部兵力,上军,中军,下军和新军大约五六万人,各个国家,齐,鲁,宋,卫,估计有五万人。晋军行动比较迅速,急行军到鄢陵城北二十里驻军,等待其他诸侯国的部队。楚军由楚共王带领,楚郑联军大概九万三千人。疾驰鄢陵,准备在联军汇合前打败晋军。
晋军本来准备集合诸侯的军队,用优势兵力打败楚军。没有想到楚军来得更快,还准备以优势兵力逼晋军于诸侯联军来到前各个击破。为了这个目标,楚军北上,行军非常迅速。到达鄢陵的时候,正是公元前575年农历六月二十九,这是个是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楚军想在援晋的齐、鲁、宋、卫联军到达之前速战速决,于是在六月二十九日早晨趁晋军不备,利用晨雾掩护,突然迫近晋军营垒布阵。楚军这一大胆而反常的作战构想,太卓越优秀,一下子让晋军措手不及。
晋军没有办法,人心惶惶,晋军因营前有泥沼,加之楚军逼近,兵车无法出营列阵,处于不利地位。晋军中军将栾书主张先避其锋芒,固营坚守,待诸侯援军到达,以优势兵力转取攻势,乘楚军后退而击破。新军将郤至则认为应当出击迎战,晋厉公采纳郤至的建议,决定统军迎战。又采纳范文子的儿子士匄的计谋,在军营内填井平灶,扩大空间,就地列阵,既摆脱不能出营布阵的困境,又隐蔽自己的部署调整。
楚国叛臣苗贲皇熟悉楚军内情,向晋厉公提出建议说:“楚国的精锐部队只不过是中军里那些楚王的亲兵罢了。请分出一些精兵来攻击楚国的左右两军,再集中三军攻打楚王的亲兵,一定能把它们打得大败。”
晋厉公采纳苗贲皇的建议,由中军将、佐各率精锐一步加强左右两翼。在营内开辟通道,迅速出营,绕营前泥沼两侧向楚军发起进攻。首先击破楚军中薄弱的左、右军。楚共王望见晋厉公所在的晋中军兵力薄弱,即率中军攻打,企图先击败晋中军,结果遭到晋军的抗击。晋将魏锜用箭射伤楚共王的左眼睛,迫使楚中军后退,未及支援两翼。
楚共王召来养由基,给他两支箭,令其射魏锜。养由基一箭射中了魏锜的颈项,魏锜伏在弓套上死去,养由基携另一支箭向楚共王复命。战斗从晨至暮,楚军受挫后退,楚王子公子筏被俘,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楚军趁着夜色退去,晋军胜利。
鄢陵之战,晋国把兵力集中于一翼,楚军虽然在整体上兵力强于晋军,但是,晋军集中兵力于一翼。用局部兵力优势发展到整体优势,楚国在这一战后,基本上推出了争霸。但是,楚军又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于是调整部署,晋军退去则进攻中原郑国,晋军来救援则退回楚国。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开始一种无赖一样的拉锯战术。于是晋国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开始了春秋历史上有名的三分四军轮回作战的三驾之战,具体的说,就是把晋国军队和中原诸侯分为三部分,车轮一样进攻楚国,和楚军战略一样,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但是轮番进攻,轮番休息。不让楚国有机会休养生息。楚国又一次逼回了谈判桌。
公元前546年,晋国、楚国、齐国、秦国、鲁国、卫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宋国、邾国、滕国等14国使者参加第二次弭兵会盟。
签订的盟约是:“晋、楚之从交相见也。” 意思是:“晋的仆从国要朝贡楚国,而楚的仆从国要朝贡晋国。”与会14国中,齐国作为晋的盟国,与楚国实力相当,朝拜晋国而不朝拜楚国;邾国为齐国的附庸,滕国为宋国的附庸,不参与盟会。秦国,作为独霸西戎的一方霸主,是楚国的盟国,不朝拜晋国。
弭兵盟会召开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大为减少,此后的十几年未有战事发生,而晋、楚两大国之间,在其后的40 年内没有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冲突。介于两大国间的中原各国,有了一个暂时和平的环境。国际间的斗争,就转入各国内部斗争。各国内部贵族之间为斗争需要,在政治、经济上都采取一些适应历史潮流的新措施,这样,就使旧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逐渐被新的制度所取代。所以说,"弭兵"盟会是春秋时期由诸侯国间的争霸转向国内大夫间兼并的一年,春秋时代主要的战争向吴越和楚转移,中原的王朝,国内的大夫兼并,并且控制代替诸侯的事情渐渐由次要矛盾变为主要矛盾。
孟子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没有了外部的压力,公卿大夫的势力兼并成为主要的矛盾,三家分晋,田氏篡齐,季孙乱鲁,楚国更乱,子围弑杀楚王郏敖自立为楚灵王,弃疾逼灵王自杀,自立为楚平王。这楚平王,那是个奇葩中的精品,就是那个听说儿媳妇漂亮,据为己有。并且杀了太子建老师伍奢一家,最终逼反伍子胥的那个。你要抢你孩子的媳妇,和你孩子的老师有啥关系?最后成功的给楚国埋下一颗叫伍子胥的炸弹。这炸弹把楚国炸了个破碎,最后虽然复国了,但是彻底沦为二流国家。
晋楚争霸从公元前634年开始到第二次弭兵之盟公元前546年基本结束大的对抗,晋楚之间共有11场直接战争,其中晋国获胜9场,楚国仅在楚庄王时期获胜2场。在楚庄王时期的4次晋楚战争中,另外2场晋国获胜。这11场晋楚战争先后为:城濮之战、北林之战、柳棼之战、颖北之战、邲之战、晋楚绕角之役、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鄢陵之战、彭城之役、焦夷之战、湛阪之战。
晋国获胜9场为:城濮之战、柳棼之战、颖北之战、晋楚绕角之役、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鄢陵之战、彭城之役、焦夷之战、湛阪之战。 楚国获胜2场为:邲之战、北林之战, 皆在楚庄王时期;楚庄王时期的柳棼之战和颖北之战皆败给晋国。 此外,在前584年的郑楚汜之战中,由于晋国出兵救援郑国,导致楚国在汜之战中大败。 楚国郧公钟仪被俘,郑国将战俘钟仪献给晋国,给后世留下“楚客”、“南冠客”和“楚囚”等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