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Howie-Serious 365日写作计划第043天的写作内容。
柳比歇夫是个独一无二的人。
在他达到独一无二之前,他仍然是普通人。新年的开始,无数人许下善良美好的愿望,希望在这一年里,要去做哪些事,要不做哪些事。
要做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好好学习,少吃多运动、多读书多写作、多陪伴家人;不做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沉迷网络、在淘宝上乱花钱、垃圾食品或垃圾视频。
然而,柳比歇夫这个人,为了他26岁的新年愿望,活生生创造了一套自己的时间管理系统,去实现对自己许下的愿望。并且,在去世近40年后,他的时间统计在中国一小撮青年人中广为传颂,可以说形成了时间管理领域的一个独特流派。
柳比歇夫其人其事
柳比歇夫(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全名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
他的事迹在「奇特的一生」中有细致描述。这是一本文献小说,只有一个主题:
柳比歇夫这个人如何在一辈子中做到了别人几辈子做不完的事?
简单说,他在26岁时开始进行「时间统计」,简单说,他用纸笔,和一个破怀表,记录了一生中每一件事情的时间开支。每一天,每一件事。他依靠自己的手表以及长期计时训练出的对时间精准的主观感受能力,记录了自己每天做了什么事情花了多少时间。他用日记的形式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然后进行统计和分析,每月一小结,年终大总结,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
然后,我们来看看他在著作方面的遗产:
- 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
-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
- 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这样的人生,才能叫「奇特的一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到底是怎么以这种奇特的方式来走过人生路的。
他用独一无二的方式,去做了一件简单到会被人认为简陋的事情。
1916-1972:坚持56年,忠于自己的一个方法
在「奇特的一生」中,作者这么介绍了柳比歇夫的坚持:
不管怎么样,从一九一六年到一九七二年他去世的那一天,五十六年如一日,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一丝不苟地记下他的时间支出。他的历史长编一天也没有中断过;连儿子的夭亡也挡不住他在这份没完没了的结算表上记上一笔。时间之神克罗诺斯不也是这样嘛,不也老是挥舞自己的辫子,一次也不放过。 柳比歇夫每天都要结算他度过的时间,算出这个那个都用了多少小时多少分钟。 柳比歇夫如此忠于自己的方法,这本身便是一个独特的现象;这样的日记,单单它的存在,说不定便是独一无二的。
56年,超过了绝大多数公司/事业的生命周期,柳比歇夫却坚持执行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直到死亡将他和自己的方法分开。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间统计法
他最终成型的时间管理方法,其实就是把企业财务系统对企业的金钱所做的工作,在自己身上,用自己制定的时间管理系统对时间做了同样的工作。
用财务的语言来说,他的时间统计方法大概是这样的:
他对时间开支先进行分类(确定利润表中的各个报表项目,到底进成本还是进费用,仔细区分各种性质的开支),然后用日记的形式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相当于企业财务的日记账),然后进行统计(企业编制财务报表,月报,季报和年报)和分析(企业的经营分析会议),每月一小结,年终大总结。
如果把柳比歇夫看做一个企业,他的人生则是业务经营,他的时间就是企业的金钱,那么,柳比歇夫同时是自己的记账会计、报表会计、财务经理、管理层。当然,他也是自己的股东。
时间账本
他的日记,简直就是一个时间账本。书中是这么描述的:
我翻着他的日记,一会儿看看一九六0年的,一会儿看看一九七0年的,瞅一下一九四0年,看一眼一九四一年,——哪一年都是一模一样,千篇一律。天哪,实在谈不上是什么日记。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还注了些莫名其妙的数字。我看看战前的日记,也如出一辙。**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一般构成日记中心内容的那些东西一概不见。 **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鉴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八日。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二小时二十分。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一小时五分(1.0)。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六页——三小时二十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胡子。《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五分,《消息报》——十分,《文学报》——二十分;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六十六页——一小时三十分。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四十五分。”
成本核算
他在日记中,对自己的「经营活动」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这是他写的《论生物学中运用数学的前景》这篇论文的「成本」:
准备(提纲、翻阅其它手稿和参考文献) 十四小时三十分
写 二十九小时十五分
共费 四十三小时四十五分
共八天,一九二一年十月十二日至十九日。
他的每一篇论文,都有这样的成本核算。
完善这个方法,他花了20年:1916-1937
当然,他的日记并不是一开始这这么「奇特」:
上面说过,头一本统计册保存下来了。头一本用的方法还挺原始,日记也同后来不一样,思考和感想挺丰富。他的方法是逐步形成的,在一九三七年的日记中已臻于完善。
是的,相当于柳比歇夫在26岁开始记录时间开支,最终在46岁时形成了最终成熟固定的形式,然后,坚持采用这种形式的时间统计直到断气。
如果说他坚持做时间统计56年让我们普通人惊为天人,觉得自己无论何如没有如此毅力;那么,他花20年时间找到最成熟稳定的方法,我们这些信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普通人可能又会(在心里)嘲笑,觉得他终归还是个普通人,学得好「慢」。
为什么说柳比歇夫开创了一个流派?
他进行时间管理的方式,实实在在是前无古人的。如果有后来者,也是极少。但是这种做法的效率也是实实在在的。仔细分析一下,他的实践背后有深厚的理论支持,也有KK和盖茨等一堆人为这种实践大力背书。
时间开支统计帮人认识自我
自我管理的基础就是认识自我(know thyself),时间开支统计帮你认识自我。古人的智慧确实不骗人。阿波罗神庙的大门上刻着三句箴言,最出名的一句就是「认识你自己」(know thyself)。尼采也说过,「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
如何认识自己?人,就是那些逝去时光的合集。通过给自己逝去的时光留下详细账目,进行汇总分析,就能更准确的发现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对这些详尽的记录深入分析,难道还不难发现自己到底怎么对待时间,是怎样的人吗?
「自我量化」带来的巨大威力
柳比歇夫的时间开支统计,本质上就是对时间的「自我量化」。作为一个概念,自我量化(Quantified Self, 简称QS)很简单:
像企业以记账的方式量化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那样去量化个人。
**人们用各种工具和手段来量化自己的行为和行动结果。例如,时间管理、目标管理、健康数据量化、运动状况量化、写作量化等等。 **
不用怀疑这个概念是捏造出来后拿来唬人的,Quantifiedself这个网站和论坛的组织者之一就是凯文·凯利。对的,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KK。 QS的目标在于研究推广自我控制的方法和理论。每年定期举办论坛的主题就是讨论自我量化的时间、提高自制力的工具、分享数据、相互鼓励。在QS爱好者看来,营销行业在贩卖危害消费者意志力的产品上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在做的QS,其实就是研究和推广自制力理论,通过自我量化来帮助人们提高意志力。
为什么说盖茨也给「量化」做了背书?盖茨在2013年的盖茨基金会年度公开信中,长篇大论推销「量化」这么个简单的道理:
我非常震惊地发现计量对于改善人类状况如此重要。如果你为自己确定清晰的目标,找到驱动自己行为并不断向目标进步的计量方法,你就能取得让自己不敢相信的进步……这道理可能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很奇怪很少有人能做得到,而且很难做得对。
为什么要量化?其实就是因为大脑在「计量时间」方面并不可靠。它对时间估计存在主观偏差:新手偏向于高估自己已经投入的时间,低估需要投入的时间;结果就是,稀里糊涂的感动自己,「感觉」自己很努力很专注,实际上感觉和现实之间有明显的差距。想想有多少人没有必要的感动自己吧,如果一切有数据支撑,就没这么多「感动」了。
如何效法柳比歇夫
100年前,柳比歇夫开始做时间开支统计,他得依靠日记本、钢笔和手表。
100年后,我们随随便便掏出亮闪闪的智能手机,随随便便下载一个atimelogger 2,随随便便在Today Widget中就可以一秒钟给自己的时间记账。
可以说,效法柳比歇夫进行时间管理,已经无法再方便了,成本已经无法再低了。使用atimelogger进行时间统计,只需要简单几步:
- 梳理自己的日常活动,确定需要记录哪几个项目
典型的项目:工作、阅读、写作、健身、特别项目(XX考试,XX产品开发)
- 记录这些项目的每一次时间开支
「准确」记录每一次时间开支很重要。活动开始时点一下手机,结束时点一下,一定要及时进行活动切换。很多人会忘了切换,导致app在手机上一跑就是一天,结果就是数据都被污染了,根本不准确;
- 定期分析时间数据,按周、按月分析,或者项目完成后汇总分析,和自己的目标对比,从项目结果出发来分析
atimelogger 2在我的手机上跑了3年,24X7
以我自己的时间管理实践为例,2012年6月到2015年8月期间,atimelogger 2以24X7的方式在我的手机上跑了3年。
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atimelogger 2的数据基本是这样的:
图1:按项目进行时间开支记录
图2:时间日记账
图3:选定期间的图形化数据展示(柱状图、饼图)
上图就是我将2014年全年时间开支统计从atimelogger2中导出,利用excel做的简单图形。有了准确详细的基础数据,加上一些excel基本技巧,想认识自己(的时间)实在是太简单了。
或许有人会问,这样有什么用呢?
或许只能说,你得做了才知道。
尾声——再次感叹柳比歇夫如此奇特
虽然我们现在记录自己的时间开支要比柳比歇夫方便100倍,但是,柳比歇夫把这个方法践行了56年,我们普通人可能也就坚持3天。
或许很多人虽然思想开放能接受新事物,可以还是忍不住质疑这样岂不是成了机器人,对不起自己自由的精神。大概就是这样的指责:
“给自己每分钟规定详细计划,这等于失掉一切自由,这等于自我摧残,把自己变成机器。”
实际上,也有人认为「机械」和规则并不会扼杀自由精神。厚重的灵魂、强大的内心到底来自哪里?有个老人说,「在限制中,大师得以施展。能给我们自由的,唯有规律。」
或者可以这么说:
纯技术性的方法,经过时间的积累,比起自由散漫,更能诞生精神上的力量。不仅保证了最高的效率,并且保证了最旺盛的生命力。
相信简单粗暴方法论的真·猛士们啊,你们可以试试柳比歇夫这一招。因为有人说过,简单粗暴,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