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被B站审核裁定为负能量并锁定文章后,我再次感受到大数据开始以其效率的方式向我推送“正能量”,所以,今天就看到了这么一个视频,标题写着“想开点儿,大部分烦恼都来源于想得太多!”
对于有着实际烦恼的人来说,这句话无异于不解渴的鸡汤,但是吧,这句话确实有其道理,但是用这个道理去让别人少想点就很欠扁,因为他并没有明确给出应该少想什么,单纯只是让人少想,就有点弱智化,好比让人安心做个傻子。
关于烦恼,还是得引用阿德勒说过的话(除了《被讨厌的勇气》我还没找到阿德勒在哪说过这话),“人的一切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
如果你们能够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就应该会认同这句话的普适性,那么也应该会理解我为什么说“大部分烦恼都来源于想得太多”是有道理的。
那就是你可以将所有令自己烦恼的人际关系(比如家人、朋友、社会等等)抛诸脑后,这样一来,你的大部分烦恼就会消失,并可以以纯粹的自我面对人生。
但是人们能够轻易做到这一点吗?在社会的洪流中,所有人都是迫不得已被推动着向前走的,人际关系的存在不是自己往身上套的,而是被套上的结果。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什么人际关系是可以轻易舍弃的,不如说,很多人即使想舍弃也没有舍弃的能力。
就比如学习、家庭、工作、催婚、贷款等等这些压力,即使自己想得开,与你绑定的人际群体却不一定会像你一样想得开,他们向你施加的压力又会形成新的烦恼,这些人际对于每个人都是能够轻易舍弃的吗?
有些人确实可以做到这一点,并可以在这种状态下顺其自然地重新做人,然后建立起一种令自己舒适的人生方向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
这就是不同人的生活环境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和限制,这也造成了不同的人不同的烦恼不同的人生可塑性。
说这个,就又像是在讲解“历史唯物主义”了。
有点不想说了。
再举个例子,如果给我一个穿越回过去惊醒自己一句话的机会,那我肯定会说,“彻底与造成你烦恼的环境翻脸吧”。
这就足以打破我当时认知的限制,可以提早把那些矛盾拉出来暴打一顿,或者是暴打我一顿。
说到这里不知道说到位了没有,但是已经有点懒得说了。
再说下每个人的追求不同烦恼不同的问题吧,这也是每个人需要学会课题分离的意义,每个人因为每个人的不同,面对生活的不同,现实的不同,面对的烦恼也不同,解决烦恼的方式也不同。
不要因为自己没有他人的烦恼而产生迷之优越感,也不要因为自己有着他人没有的烦恼而感到自卑,都很狭隘。
不知道为啥,写这个写得有点不耐烦了,可能就是想表现得不耐烦,我要去干些别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