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个人品牌,我想聊聊我最近的思考。
这个反思来源于最近对我自己和其他战友的输出内容进行对比、总结得出的结论。
一、概念
什么是个人品牌?
我理解的个人品牌:就是你给别人留下的鲜明而统一的标签。
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定位,正所谓人生如戏。
在不同人的眼中,对我们有着各式各样不同的评价,打着不同的标签,我们被评、也评人。
说到底,每个人最后都是一个抽象标签的组合体。
我们由此整合出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二、标准
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有了自己的个人品牌?
当别人提到一件事或一个点、一个需求,第一个想起的人是你的时候,你的这个标签就有了,个人品牌就立起来了。
比如:
提到投资:巴菲特老爷子。
【投资之神】是他的一个标签。
提到中国区块链:去找李笑来老师。
【中国区块链第一人】是一个标签。
当然,他们身上鲜明而统一的标签远不止一个。
往小了说,我们身边的某个微商或者社群或者有某项特长的朋友,当我们有需求第一时间去找他们的时候,他们也是有他们自己的个人品牌的。
这种【身边的社群】【可信赖的微商】也是一种标签和品牌。
所以,我认为,这种在特定需求下被首先想到的场景就是你的标签,也是你的个人品牌。
那么,我们是否具有在某一特定方面或者维度,被别人优先想起的能力呢?
当我提炼出关于自我品牌的概念时,这是我脑子里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
我感觉我什么都在学,什么都在做,但就是没有在哪一方面打造出强势优势。
去看其他战友的输出内容,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凡是那些能让我记住、有明显记忆符号的人,一定是有在某一个方面有持续投入或者突出表现的人。
所以,打造个人品牌其实就是给别人建立鲜明而统一的标签的过程,这是我得出的第一个结论。
三、怎么打造这个标签?
怎么打造个人标签?LESS!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
打造个人品牌,像挖井,要的是深度,是势能。
而多,是打造多维综合能力,像捞鱼,要的是广度,广撒网才能多捞鱼。
但是多,往往意味着散、不聚焦。
当你什么都想做,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时候,就意味着你的时间精力被大幅分散,什么都做不好的可能性更大。
因为能在多方面都做到多而精通的人并不多,这种人是少有的天才,比如达尔文。
多,其实还意味着你不知道或者说还没有找到自己想要深挖的领域,还在尝试摸索。
所以这个也想试试,那个也想尝尝,想从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甚至擅长的地方。
但不管哪种的多,都无法给人形成统一而鲜明的标签,就无法打造个人品牌。
所以,最佳方法是少!
问题在于:怎么少。
少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很多人不是不想少,而是少不了。
说到底,少其实是一种驾驭选择的能力。
A和B哪个更好、哪个更重要?
但这个问题,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选择不一样。
但终点是一样的,只选择一个点,一个突破点!
以我自身为例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今天我做了一个决定,停掉原计划的每天30分钟的英语朗读打卡。
因为我通过记录复盘,发现自己每天做的事情太散。
罗列一下我每天的安排:
早起健身:10m
早起烹饪:1h
上班地铁读书:30m/天
上班:8h+
中午午休时间:英语朗读30m
下班地铁:写作/输出(计划每周最少输出一篇文章、读书笔记5篇)
晚上:陪娃玩耍、教育等
这还不算中间帮朋友陪家人的时间、做家务时间、个人时间、其他杂七杂八的时间等等。
按照这个计划实行下来,会发现事情经常是做不完的。事情太多的后果往往是写作和输出计划被延迟。
因为写作是相对需要完整时间的,它需要思考、专注以及灵感与心流的沉浸状态。
所以,写作计划总是被延误的那个。
但其实,我认为写作才是提升个人品牌最重要的事情,像是编程、英语是提升个人技能,但写作才是提升学习速度、打造内容、打造个人品牌更重要的一个(先不说视频号,哈哈)。
所以,在经过思考后,我决定停掉每天30分钟的英语打卡,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输出上。
做这个决定,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确实不够。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编程本身就是在学英语,而且是强制学英语,同时在家给女儿读英文绘本的时候也会说英语,我认为英语不算扔下。
我决定把时间和精力专注在写作和编程相关方面。
这两个其实是同一方面,写作输出关于编程的内容其实是同一件事,殊途同归。
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聚焦,不仅是时间和精力的聚焦,也是我个人品牌和标签的聚焦。
哪怕一开始未必能做到专业,但是聚焦和坚持,本身就是一种专业符号。
这个是多维发展所不具备的。
总结
这就是我今天的观点:
1-打造个人品牌,就是打造单一维度上的鲜明标签。
2-打造标签,最重要的是LESS。
舍,然后聚焦。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